衢州是浙江命名的首個“光伏產業基地”,2008年全市有光伏企業6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60多億元。金融危機給方興未艾的全球光伏產業蒙上了一層陰霾,但是企業的發展熱情不減。
做實光伏產業鏈
八月“秋老虎”的天氣,浙江中寧硅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松博士汗流浹背地忙碌在企業首條多晶硅硅烷法生產線的試車現場。企業在國內率先引進硅烷法多晶硅生產技術,一期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年產多晶硅1500噸,投產后保守估計年銷售收入可達30多億元,利稅10多億元。三期工程全部上馬后,產能將達到4500噸。
而在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致慶告訴記者,在已有的25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線的基礎上,今年企業又投資近5000萬元,又上馬了一條25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線。今年前7個月,企業實現產值9300多萬元,新生產線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75億元。
“衢州的光伏產業是依托傳統優勢,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衢州市發改委主任傅炎康介紹說,“東方紅1號”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就是當地企業生產的,這家企業還相繼承擔了“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嫦娥1號”的配套任務;而國內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巨化集團也位于衢州。“氟硅產業的下游就是光伏產業,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中寧和樂葉這兩家企業都是“外來戶”,產業因素是重要的投資吸引力。楊建松說,衢州作為老化工基地,有很好的人才優勢。“化工行業對安全的要求遠高于一般工業,上到高管,下到工人,都需要特別的紀律,這不是短期培訓形成的,而需要多年積累。”而葉致慶前來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有豐富的原料供應。
而衢州做實光伏產業鏈的重點,則是發展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組件。衢州市經委副主任王良海介紹說,目前衢州擁有8萬噸的工業硅粉生產能力,位居亞洲第一位,而單晶硅企業也位列全國首位,要把原材料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從“硅粉-多晶硅-單晶拉制-切片-硅太陽電池及組件-太陽能電源系統”的一條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危機時更要練內功
2008年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場急轉直下,國內市場上多晶硅價格從3000元/千克跌到500元/千克,太陽能電池片從每片60元跌到每片15元。許多企業面臨生死抉擇。
“我要感謝金融危機,”葉致慶語出驚人,“大企業放慢了腳步,給我這樣的小企業一個追趕和調整的機會。別人30條生產線,我只有3條生產線,你說誰更好‘調頭'?”
他給記者展示了一臺適合“驢友”的太陽能應急燈,“曬足”了太陽它可以連續照明4-5小時。“像草坪燈、路燈,我們都在開發,現在國內對太陽能路燈需求量還不小,所以我們在大力開發應用型產品。”
而除了開發新產品之外,葉致慶在內在品質上動足了腦筋。他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已從16.5%提高到17.4%。“但這是不夠的,業內公認兩年內不到20%就會被淘汰,所以我現在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
硅片的光電轉換效率是光伏企業的焦點。位于開化縣的浙江矽盛電子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6.5英寸太陽能電池片,公司副總經理章國新告訴記者,下游電池企業已經開始下單,市場正在逐漸恢復,上游企業更要注重產品品質。“我們一方面與北京有色金屬總院合作,另一方面進口設備抓好檢測,目前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7.2%,但還要繼續提升。”
作為多晶硅生產商,楊建松也在考慮如何把硅烷法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他介紹說,與全球現在使用最廣泛的三氯氫硅法相比,硅烷法要節電1/3,產品純度更高。而一期1500噸的產能,其他企業需要18-20臺西門子還原爐,中寧只用10臺就能完成。“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降低能耗,已經上馬了一套余熱回收裝置,每年又能節約1800萬元。”
“綠谷”中興起“光谷”
據衢州市經委統計,今年上半年衢州工業投資增幅為19.2%,名列全省第一,而光伏產業起到了明顯的拉動投資作用。王良海介紹說,“許多投資者都看好這個產業,雖然現在原材料市場價格下跌,但是這也降低了太陽能發電成本,提高了競爭力。”
目前,市場也出現了回暖跡象。開化縣經濟貿易局副局長余偉明介紹說,8月份全縣330多家單晶硅生產企業的開工率已經達到95%,一些企業正在逐步增加投入。位于當地的浙江華友電子有限公司就在擴建產能,計劃增加24-36臺單晶爐,公司副總經理方軍堅表示,目前引進設備的價格下降,因此企業正著手引進新的單晶爐和線切機。
衢州位于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上游,是浙江的生態屏障。傅炎康介紹說,幾年來,全市累計否決了1000多個項目,相當于100多億元的投資。全市還淘汰了100多條水泥機立窯、1200多個造紙竹料腌塘等一大批落后產能。
取而代之的,正是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一批綠色產業。葉致慶目前還在義烏經營針織企業,他告訴記者,當時他選擇新的投資領域時,就是考慮了國家政策的發展趨勢:一是能源,二是環保,而光伏產業兼而有之。
良好的空氣和水質也是光伏企業所需。葉致慶告訴記者,太陽能電池組件需要清潔水沖洗,當地水質優良,節約了企業凈化水源的成本。而在錢江源頭的開化縣,高潔凈度的空氣和純凈的地表水也減少了單晶硅企業的凈化成本。
傅炎康表示,衢州從2005年起就建立起了工業項目決策咨詢服務協調制度,從產業指導、空間布局、環境影響、安全生產、能源利用、企業家素質、企業對政府承諾、竣工驗收、政策兌現、增量質量進行把關,累計否決了1000多個項目和100多億的投資。“衢州要堅持后發優勢,不走‘先發展后治理、先進入后退出'的老路彎路,寧可慢些,也要好一些,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做實光伏產業鏈
八月“秋老虎”的天氣,浙江中寧硅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松博士汗流浹背地忙碌在企業首條多晶硅硅烷法生產線的試車現場。企業在國內率先引進硅烷法多晶硅生產技術,一期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年產多晶硅1500噸,投產后保守估計年銷售收入可達30多億元,利稅10多億元。三期工程全部上馬后,產能將達到4500噸。
而在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致慶告訴記者,在已有的25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線的基礎上,今年企業又投資近5000萬元,又上馬了一條25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線。今年前7個月,企業實現產值9300多萬元,新生產線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75億元。
“衢州的光伏產業是依托傳統優勢,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衢州市發改委主任傅炎康介紹說,“東方紅1號”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就是當地企業生產的,這家企業還相繼承擔了“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嫦娥1號”的配套任務;而國內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巨化集團也位于衢州。“氟硅產業的下游就是光伏產業,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中寧和樂葉這兩家企業都是“外來戶”,產業因素是重要的投資吸引力。楊建松說,衢州作為老化工基地,有很好的人才優勢。“化工行業對安全的要求遠高于一般工業,上到高管,下到工人,都需要特別的紀律,這不是短期培訓形成的,而需要多年積累。”而葉致慶前來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有豐富的原料供應。
而衢州做實光伏產業鏈的重點,則是發展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組件。衢州市經委副主任王良海介紹說,目前衢州擁有8萬噸的工業硅粉生產能力,位居亞洲第一位,而單晶硅企業也位列全國首位,要把原材料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從“硅粉-多晶硅-單晶拉制-切片-硅太陽電池及組件-太陽能電源系統”的一條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危機時更要練內功
2008年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場急轉直下,國內市場上多晶硅價格從3000元/千克跌到500元/千克,太陽能電池片從每片60元跌到每片15元。許多企業面臨生死抉擇。
“我要感謝金融危機,”葉致慶語出驚人,“大企業放慢了腳步,給我這樣的小企業一個追趕和調整的機會。別人30條生產線,我只有3條生產線,你說誰更好‘調頭'?”
他給記者展示了一臺適合“驢友”的太陽能應急燈,“曬足”了太陽它可以連續照明4-5小時。“像草坪燈、路燈,我們都在開發,現在國內對太陽能路燈需求量還不小,所以我們在大力開發應用型產品。”
而除了開發新產品之外,葉致慶在內在品質上動足了腦筋。他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已從16.5%提高到17.4%。“但這是不夠的,業內公認兩年內不到20%就會被淘汰,所以我現在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
硅片的光電轉換效率是光伏企業的焦點。位于開化縣的浙江矽盛電子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6.5英寸太陽能電池片,公司副總經理章國新告訴記者,下游電池企業已經開始下單,市場正在逐漸恢復,上游企業更要注重產品品質。“我們一方面與北京有色金屬總院合作,另一方面進口設備抓好檢測,目前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7.2%,但還要繼續提升。”
作為多晶硅生產商,楊建松也在考慮如何把硅烷法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他介紹說,與全球現在使用最廣泛的三氯氫硅法相比,硅烷法要節電1/3,產品純度更高。而一期1500噸的產能,其他企業需要18-20臺西門子還原爐,中寧只用10臺就能完成。“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降低能耗,已經上馬了一套余熱回收裝置,每年又能節約1800萬元。”
“綠谷”中興起“光谷”
據衢州市經委統計,今年上半年衢州工業投資增幅為19.2%,名列全省第一,而光伏產業起到了明顯的拉動投資作用。王良海介紹說,“許多投資者都看好這個產業,雖然現在原材料市場價格下跌,但是這也降低了太陽能發電成本,提高了競爭力。”
目前,市場也出現了回暖跡象。開化縣經濟貿易局副局長余偉明介紹說,8月份全縣330多家單晶硅生產企業的開工率已經達到95%,一些企業正在逐步增加投入。位于當地的浙江華友電子有限公司就在擴建產能,計劃增加24-36臺單晶爐,公司副總經理方軍堅表示,目前引進設備的價格下降,因此企業正著手引進新的單晶爐和線切機。
衢州位于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上游,是浙江的生態屏障。傅炎康介紹說,幾年來,全市累計否決了1000多個項目,相當于100多億元的投資。全市還淘汰了100多條水泥機立窯、1200多個造紙竹料腌塘等一大批落后產能。
取而代之的,正是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一批綠色產業。葉致慶目前還在義烏經營針織企業,他告訴記者,當時他選擇新的投資領域時,就是考慮了國家政策的發展趨勢:一是能源,二是環保,而光伏產業兼而有之。
良好的空氣和水質也是光伏企業所需。葉致慶告訴記者,太陽能電池組件需要清潔水沖洗,當地水質優良,節約了企業凈化水源的成本。而在錢江源頭的開化縣,高潔凈度的空氣和純凈的地表水也減少了單晶硅企業的凈化成本。
傅炎康表示,衢州從2005年起就建立起了工業項目決策咨詢服務協調制度,從產業指導、空間布局、環境影響、安全生產、能源利用、企業家素質、企業對政府承諾、竣工驗收、政策兌現、增量質量進行把關,累計否決了1000多個項目和100多億的投資。“衢州要堅持后發優勢,不走‘先發展后治理、先進入后退出'的老路彎路,寧可慢些,也要好一些,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