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萬梅香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與美國Akron大學戴黎明教授合作,提出了多功能復合納米結構制備的新技術,成功地制備出磺化碳納米管(SCNT)摻雜的聚苯胺(PANI)納米管,對于研究和開拓多功能復合納米結構的制備及其在納米器件上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Mater.15(2003)136上,并得到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本文是非常前沿的研究,并有可能在電活性聚合物和傳感器方面獲得有意義的應用。它表明,朝發展更具應用前景的多功能納米復合物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91年日本科學家Iijima發現的碳納米管(CNTs),開創了納米科學和技術的新領域,并已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有可能應用于納米器件和生物材料器件。特別是可溶性碳納米管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研究。一系列含聚合物涂層的同軸碳納米管和管內含有機或無機填充物的碳納米管相繼出現,但它們的制備技術都比較復雜,可控性和均勻性也都不太理想。
近幾年來導電高聚物納米管或分子導線的研究已經成為納米科學和技術的新熱點。由于π-共軛的導電高聚物具有類金屬性(103-105S/cm),使它成為理想的分子導線材料。事實上,光、電、磁多功能復合納米管的制備技術是制備納米器件的基礎。國際上通常采用“模板合成”(“template-synthesis”)的方法制備導電高聚物納米管或分子導線。這種方法具有可控性好的特色,但難于制備復合納米管。
萬梅香研究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在無任何外模板條件下制備出導電高聚物微米/納米管,巧妙地利用聚合物反應過程中形成的超分子“類模板”作用而實現導電高聚物納米管的自組裝。與模板方法相比,他們發明的方法簡單、廉價、可大量合成,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1991年日本科學家Iijima發現的碳納米管(CNTs),開創了納米科學和技術的新領域,并已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有可能應用于納米器件和生物材料器件。特別是可溶性碳納米管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研究。一系列含聚合物涂層的同軸碳納米管和管內含有機或無機填充物的碳納米管相繼出現,但它們的制備技術都比較復雜,可控性和均勻性也都不太理想。
近幾年來導電高聚物納米管或分子導線的研究已經成為納米科學和技術的新熱點。由于π-共軛的導電高聚物具有類金屬性(103-105S/cm),使它成為理想的分子導線材料。事實上,光、電、磁多功能復合納米管的制備技術是制備納米器件的基礎。國際上通常采用“模板合成”(“template-synthesis”)的方法制備導電高聚物納米管或分子導線。這種方法具有可控性好的特色,但難于制備復合納米管。
萬梅香研究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在無任何外模板條件下制備出導電高聚物微米/納米管,巧妙地利用聚合物反應過程中形成的超分子“類模板”作用而實現導電高聚物納米管的自組裝。與模板方法相比,他們發明的方法簡單、廉價、可大量合成,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