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生產運行情況
1~5月份主要非金屬礦產品生產運行情況好于去年。
根據中國建材工業協會統計和一些企業上報的材料可以看出,2003年1~5月份10種主要非金屬礦產品中有9種生產完成情況好于去年。石墨同比增長46.7%,膨潤土增長30%,滑石增長30%,石膏板增長27.3%,石棉增長10.2%,高嶺土增長8.84%,石膏增長5.89%,石棉制品增長13.6%;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除石棉制品外都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中國高嶺土公司2003年上半年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大好形勢,銷售額達5183.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41%;貨款回籠為5183.6萬元,同比增長9.30%,上半年在非典時期,以不尋常的業績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創下了歷史新紀錄。
石膏產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相繼新建一些礦山,有的地區水泥產量持續增長,石膏需求量亦相應增加。就全國而言,石膏價格基本上與上年持平,但其中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區石膏價格比上年略有上漲。特別是加工熟石膏粉的一級石膏,其售價上升15%。
廣西桂林地區滑石礦山企業,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及當地政府的要求和通知精神,經過協商,聯合組建滑石集團,對該地區滑石的生產經營、對外貿易進行統一管理,有效地克服了“多頭對外,低價競銷”的局面,獲得了自治區“先進企業”、“經濟效益百強企業”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山東平度滑石礦在市場競爭中,注意引進國外技術和先進設備,積極開發適銷對路、附加值高的滑石及其他新產品,大大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拓展了國內外市場空間。2002年產銷量為18萬噸,實現利稅510萬元,企業榮獲中國礦業聯合會組織評選的“全國十佳礦山”稱號。2003年爭取產銷量達到23萬噸,實現利稅要有較大增長。
遼寧省的菱鎂礦資源以儲量大、品質優異聞名于世。該省現有礦區12個,礦山和生產企業500多家,產品覆蓋90%的國內市場和60%的國際市場。他們在抓好生產的同時,不斷加大礦山綜合治理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省目前治理煙塵污染環境的窯爐1324座,占應治理窯爐的60%;治理廠礦區污染源4091處,占應治理面積的20%,其中造林1200畝,植樹101萬株;煙塵排放濃度由原來700mg/Nm3下降到200 mg/Nm3,達到環保標準,為創建“綠色礦業”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目前我國非金屬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變化態勢主要有以下特點:
1.非金屬礦產品出口貿易額繼續上升。出口貿易總額達13.0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今年1~5月份,全國45種主要非金屬礦產品中有30種產品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增長幅度較大的有:硅砂、膨潤土、耐火黏土、富鋁紅柱石、白堊、重晶石、云母和菱鎂產品等。
2.非金屬礦產品進口貿易額略有下降,進口額8.34億美元,同比下降2.46%。其中,進口額下降較大的產品有:天然砂、富鋁紅柱石、白堊、浮石、石灰、寶石和鉆石等。
3.非金屬礦出口產品結構中,加工制品比重有所增大。今年1~5月份,加工制品產品出口額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3.38%上升到67%。
4.一些非金屬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較大逆差。1~5月份,進出口貿易額逆差較大的產品依次是:鉆石(100%)、石棉(96%)、花崗石荒料(84%)、碳酸鈣(65%)、石棉制品(62%)、云母(55%)、高嶺土(48%)和石英及石英巖(32%)。
非礦產品的生產經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非礦產品市場無序競爭,低價傾銷現象仍比較嚴重。比如,長期以來,由于石墨資源無序開發,亂采濫挖,石墨市場一直是供大于求,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庫存積壓居高不下,使國內市場石墨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下滑,晶質石墨產品綜合價格比10年前下降了40%以上,出口價格下降了60%以上。以具有代表性的-199石墨產品為例,在1989年,每噸的出口價還高達1000美元,但到1992年就降到了760美元,2000年竟跌至400美元,現在更以不到400美元的價格出口。二是國際市場上其他國家的同行業為維護自身利益,對我國提出石墨產品生產成本、銷售價格等方面的質疑,這個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高度重視,正在研究對策,盡量避免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遭受國外反傾銷報復。
2.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競爭力差。我國非礦產品多為中低檔原料產品,精細高檔產品少,科技含量低。如我國傳統優勢石墨產品,出口量占據世界石墨市場主導地位,但在科技含量高的石墨產品方面,如柔性石墨、膠體石墨、高純超細石墨以及氟化石墨等,仍是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我國石墨原料出口到發達國家,經深加工后,價格呈幾十倍、上百倍上升。
3.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無力治理。目前,由于一些企業效益不好,缺乏資金,不能對一些落后工藝設備進行更新和改造,礦山污染嚴重,粉塵到處飛揚,尾礦廢水不經處理隨地排放;有的企業雖然建立尾礦壩,但也年久失修,廢水溢流,污染了地下水、河流和農田。
二、下半年生產運行預測
根據上半年生產運行情況來看,下半年總的生產運行形勢預計仍有可能好于去年。到2003年年底,預計完成?石棉27萬噸,石墨36萬噸,石膏為2600萬噸,石膏板為1.5億平方米,滑石為260萬噸?高嶺土為320萬噸。
三、對策建議
1. 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石棉、高嶺土等一些產品入世后,在產品質量、品種和價格上,我國處于劣勢,無法同國外競爭,而主要應從企業內部入手,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同時,要像山東平度滑石礦那樣,重視依靠科技進步,重視開發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
2.加大對礦山的整頓力度。為有效遏制資源亂采濫挖、市場無序競爭的問題,要學習湖南省郴州市的經驗,領導重視,齊心共管,對本地區的石墨生產經營實現“四個堅定不移”,即引導中小企業走集團化道路堅定不移;石墨生產經營實現“五統一(統一生產計劃、統一產品標準、統一銷路、統一結算、統一價格)”堅定不移;全面整治規范開采,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目標堅定不移;有序經營,深度加工,形成品牌,提高綜合效益的目標堅定不移。
3.創建綠色礦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非金屬礦行業不僅是一個古老傳統的工業,又是一個弱小落后的行業,如何從自身實際出發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現代礦業和時代發展的要求。遼寧省抓菱鎂礦山的治理整頓,創建“綠色礦業”的經驗,值得大家借鑒。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綠色礦業,即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有效保護資源,礦業、環境并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兼顧,消除礦業開發過程中引發的各類污染與災害,實現采剝、復墾和美化環境一體化。
1~5月份主要非金屬礦產品生產運行情況好于去年。
根據中國建材工業協會統計和一些企業上報的材料可以看出,2003年1~5月份10種主要非金屬礦產品中有9種生產完成情況好于去年。石墨同比增長46.7%,膨潤土增長30%,滑石增長30%,石膏板增長27.3%,石棉增長10.2%,高嶺土增長8.84%,石膏增長5.89%,石棉制品增長13.6%;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除石棉制品外都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中國高嶺土公司2003年上半年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大好形勢,銷售額達5183.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41%;貨款回籠為5183.6萬元,同比增長9.30%,上半年在非典時期,以不尋常的業績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創下了歷史新紀錄。
石膏產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相繼新建一些礦山,有的地區水泥產量持續增長,石膏需求量亦相應增加。就全國而言,石膏價格基本上與上年持平,但其中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區石膏價格比上年略有上漲。特別是加工熟石膏粉的一級石膏,其售價上升15%。
廣西桂林地區滑石礦山企業,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及當地政府的要求和通知精神,經過協商,聯合組建滑石集團,對該地區滑石的生產經營、對外貿易進行統一管理,有效地克服了“多頭對外,低價競銷”的局面,獲得了自治區“先進企業”、“經濟效益百強企業”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山東平度滑石礦在市場競爭中,注意引進國外技術和先進設備,積極開發適銷對路、附加值高的滑石及其他新產品,大大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拓展了國內外市場空間。2002年產銷量為18萬噸,實現利稅510萬元,企業榮獲中國礦業聯合會組織評選的“全國十佳礦山”稱號。2003年爭取產銷量達到23萬噸,實現利稅要有較大增長。
遼寧省的菱鎂礦資源以儲量大、品質優異聞名于世。該省現有礦區12個,礦山和生產企業500多家,產品覆蓋90%的國內市場和60%的國際市場。他們在抓好生產的同時,不斷加大礦山綜合治理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省目前治理煙塵污染環境的窯爐1324座,占應治理窯爐的60%;治理廠礦區污染源4091處,占應治理面積的20%,其中造林1200畝,植樹101萬株;煙塵排放濃度由原來700mg/Nm3下降到200 mg/Nm3,達到環保標準,為創建“綠色礦業”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目前我國非金屬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變化態勢主要有以下特點:
1.非金屬礦產品出口貿易額繼續上升。出口貿易總額達13.0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8%;今年1~5月份,全國45種主要非金屬礦產品中有30種產品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增長幅度較大的有:硅砂、膨潤土、耐火黏土、富鋁紅柱石、白堊、重晶石、云母和菱鎂產品等。
2.非金屬礦產品進口貿易額略有下降,進口額8.34億美元,同比下降2.46%。其中,進口額下降較大的產品有:天然砂、富鋁紅柱石、白堊、浮石、石灰、寶石和鉆石等。
3.非金屬礦出口產品結構中,加工制品比重有所增大。今年1~5月份,加工制品產品出口額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3.38%上升到67%。
4.一些非金屬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較大逆差。1~5月份,進出口貿易額逆差較大的產品依次是:鉆石(100%)、石棉(96%)、花崗石荒料(84%)、碳酸鈣(65%)、石棉制品(62%)、云母(55%)、高嶺土(48%)和石英及石英巖(32%)。
非礦產品的生產經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非礦產品市場無序競爭,低價傾銷現象仍比較嚴重。比如,長期以來,由于石墨資源無序開發,亂采濫挖,石墨市場一直是供大于求,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庫存積壓居高不下,使國內市場石墨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下滑,晶質石墨產品綜合價格比10年前下降了40%以上,出口價格下降了60%以上。以具有代表性的-199石墨產品為例,在1989年,每噸的出口價還高達1000美元,但到1992年就降到了760美元,2000年竟跌至400美元,現在更以不到400美元的價格出口。二是國際市場上其他國家的同行業為維護自身利益,對我國提出石墨產品生產成本、銷售價格等方面的質疑,這個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高度重視,正在研究對策,盡量避免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遭受國外反傾銷報復。
2.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競爭力差。我國非礦產品多為中低檔原料產品,精細高檔產品少,科技含量低。如我國傳統優勢石墨產品,出口量占據世界石墨市場主導地位,但在科技含量高的石墨產品方面,如柔性石墨、膠體石墨、高純超細石墨以及氟化石墨等,仍是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我國石墨原料出口到發達國家,經深加工后,價格呈幾十倍、上百倍上升。
3.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無力治理。目前,由于一些企業效益不好,缺乏資金,不能對一些落后工藝設備進行更新和改造,礦山污染嚴重,粉塵到處飛揚,尾礦廢水不經處理隨地排放;有的企業雖然建立尾礦壩,但也年久失修,廢水溢流,污染了地下水、河流和農田。
二、下半年生產運行預測
根據上半年生產運行情況來看,下半年總的生產運行形勢預計仍有可能好于去年。到2003年年底,預計完成?石棉27萬噸,石墨36萬噸,石膏為2600萬噸,石膏板為1.5億平方米,滑石為260萬噸?高嶺土為320萬噸。
三、對策建議
1. 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石棉、高嶺土等一些產品入世后,在產品質量、品種和價格上,我國處于劣勢,無法同國外競爭,而主要應從企業內部入手,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同時,要像山東平度滑石礦那樣,重視依靠科技進步,重視開發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
2.加大對礦山的整頓力度。為有效遏制資源亂采濫挖、市場無序競爭的問題,要學習湖南省郴州市的經驗,領導重視,齊心共管,對本地區的石墨生產經營實現“四個堅定不移”,即引導中小企業走集團化道路堅定不移;石墨生產經營實現“五統一(統一生產計劃、統一產品標準、統一銷路、統一結算、統一價格)”堅定不移;全面整治規范開采,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目標堅定不移;有序經營,深度加工,形成品牌,提高綜合效益的目標堅定不移。
3.創建綠色礦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非金屬礦行業不僅是一個古老傳統的工業,又是一個弱小落后的行業,如何從自身實際出發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現代礦業和時代發展的要求。遼寧省抓菱鎂礦山的治理整頓,創建“綠色礦業”的經驗,值得大家借鑒。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綠色礦業,即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有效保護資源,礦業、環境并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兼顧,消除礦業開發過程中引發的各類污染與災害,實現采剝、復墾和美化環境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