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 “推進西部大開發,要鞏固和加強西部農業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由于歷史和人為因素,西部的生態和自然環境十分脆弱,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極不穩定。因此,用高新技術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實現西部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對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稀土農用技術登上了西部廣袤的舞臺,致力將荒漠變為良田。
稀土為何要農用
據全國稀土農用中心王甲辰博士介紹,稀土是周期表中的一族元素,它由性質十分相似的鑭、鈰、鐠、釹等15種元素和與鑭系元素性質極為相似的鈧、釔兩種元素組成,這17種元素統稱稀土元素。據了解,稀土元素并不稀少,17種元素共占地殼總量的0.0153%,比銅在地殼中的總量還多一倍。
我國稀土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儲量為4300萬噸,居世界首位。由于稀土元素獨特的電子層結構,使其具有優異的磁、光、電等特性。因此,稀土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冶金機械、石油化工、輕工農業、電子信息、能源環保、國防軍工和高新材料等13個領域的40多個行業,是當今世界各國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不可缺少的戰略物資。
王甲辰目前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稀土應用工程——農用新材料、新技術在西部地區應用與示范”,提起稀土農用便如數家珍。他說,1917年中國的錢崇澍與美國科學家發表了鋇、鍶、鈰對水綿生理作用的論文,開創了稀土元素的生物活性研究的先河。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對稀土的植物生理效應做了大量研究,明確了稀土對豌豆、蘿卜、黃瓜、亞麻等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稀土在農業上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反復實踐,于1985年獲得了重大突破。到現在,我國在稀土農用技術、土壤學、植物生理、毒理衛生學、分析檢測及農用產品生產工藝等領域取得120余項成果和1300篇研究報告,成功地將稀土元素應用于農業生產,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稀土元素作為商業性產品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國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國際上公認我國稀土農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處于領先水平。
稀土在農業上到底具有什么功效呢?王甲辰介紹說,稀土拌種、浸種,可以增加種子活力,促進作物種子萌發,提高種子的出苗率。稀土對植物根系和扦插生根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稀土的這些作用,不但打下豐收基礎,而且還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另外,稀土還能促進植物葉綠素增加,進而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
稀土農用造福西部
“八五”以來,我國研究人員開發出稀土轉光膜、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磷肥、稀土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它們具有保水、保肥、使用方法簡便、效果顯著和成本低廉的特點。目前以超細粉末、納米技術為依托的稀土新材料具有顯著提高種子萌發、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抗逆性等功能,是未來稀土農用研究的重要領域和發展方向。
稀土轉光膜借助稀土離子獨特的外層電子結構,可以將太陽光中對作物生長不利的紫外光的絕大部分轉變為植物光合作用能直接利用的紅橙光,通過改進作物的光照質量,促進作物光合作用、提高棚溫和地溫,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品質。由于西部地區陽光充足、紫外線強烈,所以稀土轉光膜的使用效果會更顯著。
稀土抗旱保水劑是吸納國外的保水技術,采用獨特的稀土催化和添加技術,研制出的稀土高分子吸水材料,并且與植物生長所需的種肥、各種微量元素按優化配比復合制成,具有保水、保肥、使用方法簡便、成本低廉的特點,在我國西部干旱地區很有應用前途。
稀土磷肥是我國首創的磷肥新品種,對于改良西部鹽堿地,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有效磷具有明顯效果。
王甲辰說,稀土農用中心承擔了“十五”攻關課題,在甘肅省定西縣建立了“提高旱地農業生產率和生態恢復試驗基地”,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建立了“稀土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將與土壤和作物配套的稀土農用新技術應用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環境,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的考察報告顯示,定西縣基地共引進7種稀土肥料新品種,施用作物如甘藍、大白菜、紫花苜蓿都增產百分之十五以上。使用稀土農用材料后,伊犁州基地的甜菜糖度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速生林基地的成活率增加了8個百分點以上。稀土農用中心還在繼續改進稀土轉光膜以及進行納米基質新型稀土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發,力圖針對西部地區特點,進一步完善和開發新材料,它們將在西部開發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稀土農用技術登上了西部廣袤的舞臺,致力將荒漠變為良田。
稀土為何要農用
據全國稀土農用中心王甲辰博士介紹,稀土是周期表中的一族元素,它由性質十分相似的鑭、鈰、鐠、釹等15種元素和與鑭系元素性質極為相似的鈧、釔兩種元素組成,這17種元素統稱稀土元素。據了解,稀土元素并不稀少,17種元素共占地殼總量的0.0153%,比銅在地殼中的總量還多一倍。
我國稀土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儲量為4300萬噸,居世界首位。由于稀土元素獨特的電子層結構,使其具有優異的磁、光、電等特性。因此,稀土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冶金機械、石油化工、輕工農業、電子信息、能源環保、國防軍工和高新材料等13個領域的40多個行業,是當今世界各國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不可缺少的戰略物資。
王甲辰目前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稀土應用工程——農用新材料、新技術在西部地區應用與示范”,提起稀土農用便如數家珍。他說,1917年中國的錢崇澍與美國科學家發表了鋇、鍶、鈰對水綿生理作用的論文,開創了稀土元素的生物活性研究的先河。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對稀土的植物生理效應做了大量研究,明確了稀土對豌豆、蘿卜、黃瓜、亞麻等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稀土在農業上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反復實踐,于1985年獲得了重大突破。到現在,我國在稀土農用技術、土壤學、植物生理、毒理衛生學、分析檢測及農用產品生產工藝等領域取得120余項成果和1300篇研究報告,成功地將稀土元素應用于農業生產,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稀土元素作為商業性產品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國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國際上公認我國稀土農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處于領先水平。
稀土在農業上到底具有什么功效呢?王甲辰介紹說,稀土拌種、浸種,可以增加種子活力,促進作物種子萌發,提高種子的出苗率。稀土對植物根系和扦插生根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稀土的這些作用,不但打下豐收基礎,而且還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另外,稀土還能促進植物葉綠素增加,進而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
稀土農用造福西部
“八五”以來,我國研究人員開發出稀土轉光膜、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磷肥、稀土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它們具有保水、保肥、使用方法簡便、效果顯著和成本低廉的特點。目前以超細粉末、納米技術為依托的稀土新材料具有顯著提高種子萌發、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抗逆性等功能,是未來稀土農用研究的重要領域和發展方向。
稀土轉光膜借助稀土離子獨特的外層電子結構,可以將太陽光中對作物生長不利的紫外光的絕大部分轉變為植物光合作用能直接利用的紅橙光,通過改進作物的光照質量,促進作物光合作用、提高棚溫和地溫,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品質。由于西部地區陽光充足、紫外線強烈,所以稀土轉光膜的使用效果會更顯著。
稀土抗旱保水劑是吸納國外的保水技術,采用獨特的稀土催化和添加技術,研制出的稀土高分子吸水材料,并且與植物生長所需的種肥、各種微量元素按優化配比復合制成,具有保水、保肥、使用方法簡便、成本低廉的特點,在我國西部干旱地區很有應用前途。
稀土磷肥是我國首創的磷肥新品種,對于改良西部鹽堿地,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有效磷具有明顯效果。
王甲辰說,稀土農用中心承擔了“十五”攻關課題,在甘肅省定西縣建立了“提高旱地農業生產率和生態恢復試驗基地”,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建立了“稀土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將與土壤和作物配套的稀土農用新技術應用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環境,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的考察報告顯示,定西縣基地共引進7種稀土肥料新品種,施用作物如甘藍、大白菜、紫花苜蓿都增產百分之十五以上。使用稀土農用材料后,伊犁州基地的甜菜糖度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速生林基地的成活率增加了8個百分點以上。稀土農用中心還在繼續改進稀土轉光膜以及進行納米基質新型稀土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發,力圖針對西部地區特點,進一步完善和開發新材料,它們將在西部開發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