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普遍認為,納米技術有可能給醫學、制造業、材料和信息通信等行業帶來革命性變革。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的預測,未來10年,全球納米技術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
2003年12月16日,中科院副院長、物理化學家白春禮院士,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作了題為“納米科技:夢想與現實”的演講。我國納米技術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向北大學子描述“納米技術在未來5-10年將面臨巨大發展,估計到2015年納米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總額每年約1.5萬億美元。”
毋庸置疑,在過去的一年里納米科學,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在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美國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電路制作的新方法,獲得直徑8nm、線寬16nm、縱橫比高達106、電路的納米線結密度高達1011/cm2的鉑納米線;法國利用粉末冶金制成具有完美彈塑性的純納米晶體銅;中國用微波等離子體輔助化學沉積法在鐵針尖端合成一種新納米結構———管狀石墨錐;日本用單層碳納米管與有機熔鹽制成高度導電的聚合物納米管復合材料等等,鑄就了納米科技的光環。
研究表明,被稱為納米管的圓柱形碳分子是已知的最強韌的材料,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紡出了幾乎由百分之百的納米管組成的線,韌度比任何天然或其他人造纖維都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線有望織成防彈衣,或者繞成比鋼強許多倍的電纜。研究人員還發現納米管既可以作為像銅那樣的導體,也可以作為像硅那樣的半導體。
多年來,納米材料的制作或生產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各種納米結構混雜在一起無法分開,這大大地限制了納米材料的有效利用。德國科學家巧妙地利用交流電介電泳技術,將金屬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成功分離。法國科學家用超高真空掠入射小角X射線散射裝置實現了對納米結構生長過程中的形狀、尺寸、生長模式和排序的原位、實時監測。中國科學家用高分子基體效應結合冷凍干燥技術實現了納米金屬簇的宏觀合成,為納米金屬簇催化劑的工業化應用提供了依據。
納米科技要求以先進技術和裝備為基礎,要求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穩定的支持。政府的導向和支持將起到種子和催化的作用。在國家層面上進行協調和指導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國家級的研究中心,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國家納米科技技術平臺,以實現納米科技的長遠發展和國家戰略目標。
2003年3月,中科院與教育部共同組建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掛牌至今,根據“先組后建,邊組邊建”的原則,以中科院納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學納米科學技術中心、清華大學微/納米中心三個單位為基礎,首期投入2.5億元人民幣。與以往不同,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納米科技產業化基地的建設采取了“香港企業出資、中國科學院出人、北京市出地”的新模式。據了解,目前基地的運作機構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擁有30余位頂級專家,有60多項專利。中科院對其定位就是基礎研究與規模化生產的中間鏈條,納米科技成果的“孵化器”,而土地則由北京市出。
2003年8月26日,我國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納米科技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自然成為國內科技界極為關注的重點。正如國家納米科技發展指導協調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在總結發言中指出:納米科技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和其商業應用前景的明朗化,競爭會日趨激烈,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納米科技整體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這種差距有拉大的危險,需要我們去追趕,需要我們去超越。為此,要重視并認真研究我國納米科技發展戰略,強調國家目標,突出重點;我國納米科技發展,必須加快實現由以往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必須把納米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必須十分重視納米科技基地建設,減少低水平重復,構建高水準的公共平臺。這次納米科技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十五”后期,我國納米科技要重點加強的工作任務。據悉,科技部已投資5.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30多億元開展納米科技及產業化研究,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使中國納米科技的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爭取在若干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同時,推動一批納米科技成果實用化或產業化,造就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納米高科技骨干企業。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重視納米材料研究的國家之一,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和國際水平相接近,在某些領域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003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納米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是納米產業發展加速的一個顯著標志,而支撐納米標準建立的是我國已經具備的納米基礎科學基礎研究實力。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政府加強對納米科技的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國家投入每年上升100%;納米科技基礎研究特別是納米材料的基礎研究,我國發表論文數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推動納米科技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國內專利申請已達一定水平,國際專利申請方面,2000年至2002年中國占申請總量的12%,排名世界第三。我國已有數百家企業從事納米科技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為納米科技產業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從事與納米科技有關工作的人員約5000人;我國在納米科技領域除納電子學、納器件和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外,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接近,某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3年12月16日,中科院副院長、物理化學家白春禮院士,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作了題為“納米科技:夢想與現實”的演講。我國納米技術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向北大學子描述“納米技術在未來5-10年將面臨巨大發展,估計到2015年納米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總額每年約1.5萬億美元。”
毋庸置疑,在過去的一年里納米科學,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在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美國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電路制作的新方法,獲得直徑8nm、線寬16nm、縱橫比高達106、電路的納米線結密度高達1011/cm2的鉑納米線;法國利用粉末冶金制成具有完美彈塑性的純納米晶體銅;中國用微波等離子體輔助化學沉積法在鐵針尖端合成一種新納米結構———管狀石墨錐;日本用單層碳納米管與有機熔鹽制成高度導電的聚合物納米管復合材料等等,鑄就了納米科技的光環。
研究表明,被稱為納米管的圓柱形碳分子是已知的最強韌的材料,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紡出了幾乎由百分之百的納米管組成的線,韌度比任何天然或其他人造纖維都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線有望織成防彈衣,或者繞成比鋼強許多倍的電纜。研究人員還發現納米管既可以作為像銅那樣的導體,也可以作為像硅那樣的半導體。
多年來,納米材料的制作或生產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各種納米結構混雜在一起無法分開,這大大地限制了納米材料的有效利用。德國科學家巧妙地利用交流電介電泳技術,將金屬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成功分離。法國科學家用超高真空掠入射小角X射線散射裝置實現了對納米結構生長過程中的形狀、尺寸、生長模式和排序的原位、實時監測。中國科學家用高分子基體效應結合冷凍干燥技術實現了納米金屬簇的宏觀合成,為納米金屬簇催化劑的工業化應用提供了依據。
納米科技要求以先進技術和裝備為基礎,要求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穩定的支持。政府的導向和支持將起到種子和催化的作用。在國家層面上進行協調和指導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國家級的研究中心,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國家納米科技技術平臺,以實現納米科技的長遠發展和國家戰略目標。
2003年3月,中科院與教育部共同組建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掛牌至今,根據“先組后建,邊組邊建”的原則,以中科院納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學納米科學技術中心、清華大學微/納米中心三個單位為基礎,首期投入2.5億元人民幣。與以往不同,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納米科技產業化基地的建設采取了“香港企業出資、中國科學院出人、北京市出地”的新模式。據了解,目前基地的運作機構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擁有30余位頂級專家,有60多項專利。中科院對其定位就是基礎研究與規模化生產的中間鏈條,納米科技成果的“孵化器”,而土地則由北京市出。
2003年8月26日,我國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納米科技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自然成為國內科技界極為關注的重點。正如國家納米科技發展指導協調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在總結發言中指出:納米科技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和其商業應用前景的明朗化,競爭會日趨激烈,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納米科技整體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這種差距有拉大的危險,需要我們去追趕,需要我們去超越。為此,要重視并認真研究我國納米科技發展戰略,強調國家目標,突出重點;我國納米科技發展,必須加快實現由以往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必須把納米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必須十分重視納米科技基地建設,減少低水平重復,構建高水準的公共平臺。這次納米科技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十五”后期,我國納米科技要重點加強的工作任務。據悉,科技部已投資5.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30多億元開展納米科技及產業化研究,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使中國納米科技的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爭取在若干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同時,推動一批納米科技成果實用化或產業化,造就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納米高科技骨干企業。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重視納米材料研究的國家之一,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和國際水平相接近,在某些領域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003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納米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是納米產業發展加速的一個顯著標志,而支撐納米標準建立的是我國已經具備的納米基礎科學基礎研究實力。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政府加強對納米科技的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國家投入每年上升100%;納米科技基礎研究特別是納米材料的基礎研究,我國發表論文數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推動納米科技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國內專利申請已達一定水平,國際專利申請方面,2000年至2002年中國占申請總量的12%,排名世界第三。我國已有數百家企業從事納米科技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為納米科技產業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從事與納米科技有關工作的人員約5000人;我國在納米科技領域除納電子學、納器件和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外,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接近,某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