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勢力的崛起,誘發了釹鐵硼產業世界范圍的產業轉移:美國、日本和歐洲等釹鐵硼巨頭在紛紛減產或轉產的同時開始涉足中國。面對外資空降兵,在世界戰場上獲得勝利的本土勢力,依然是如履薄冰,還需要上演不折不扣的“家門阻擊戰”。
根據國家863計劃領域功能組組長周少雄博士日前向記者提供的數據,2003年,我國釹鐵硼磁材產量已經達到950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0.1%;日本釹鐵硼磁材產量只有750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9.5%,美國是109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7%,而歐洲更是少的可憐,只有區區900噸。
本土勢力在崛起
產量背后隱藏的是高達4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2年,我國燒結釹鐵硼產量才僅占世界總產量的40%,粘結釹鐵硼僅占世界總產量的18%。產量的高速增長得益于需求的快速增長。根據統計,自1990年以來,世界釹鐵硼市場需求年平均增長率為20%。
僅有數量上的增長而沒有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產業發展就難以步入更高層次。因此近年來一批骨干企業的崛起顯得尤為可貴。目前,除了中科三環、安泰科技、金瑞科技、浙江天通、寧波韻升等上市公司外,寶鋼、首鋼、五糧液、上海金陵、風華科技等上市公司又先后介入該領域——它們已經成為我國釹鐵硼產業的中堅。
這就不僅需要市場的強有力拉動作用,更得益于我國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業內人士指出,從資源角度講,我國稀土資源約占世界稀土資源的80%。據估算,其中僅釹、鏑資源的遠景儲量就約380萬噸,按年產釹鐵硼9000噸計算(年需釹約3000噸,釹鐵硼含釹約33%),我國釹資源可使用1300年。如此充足的資源就為我國釹鐵硼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國擁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這就使我國釹鐵硼產品具有了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價格。
全球釹鐵硼產業轉移中國
我國釹鐵硼企業的崛起,對于國外釹鐵硼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正是借助于極富挑戰性的價格優勢和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獲得了國際銷售專利許可的我國釹鐵硼企業迅速在世界釹鐵硼主要市場美國、日本和歐洲掀起了席卷風潮。短暫的兵刃相向之后,國外釹鐵硼企業紛紛敗下陣來。
很快,在美國,麥格昆磁(Magnequench)繼2001年關閉其美國Anderson的工廠之后,又于今年關閉了其燒結釹鐵硼工廠MagnequenchUG。同樣關閉其燒結釹鐵硼工廠(Crucible)的還有摩根(Morgan)集團。目前,美國市場只剩下日立金屬投資的產量不大的一個燒結釹鐵硼工廠。在日本,原世界釹鐵硼老大住友特殊金屬公司如今已經被日立金屬收之麾下。在歐洲,目前只剩下德國的Vacuumschmelze公司。
與此同時,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形成:世界釹鐵硼主要市場企業在本土減產或轉產的同時,又紛紛將觸角伸向中國,在中國大地上開始大規模的投資設廠。其中,美國麥格昆磁公司將粘結釹鐵硼用的磁粉生產全部轉移至天津,日本愛普生公司將粘結釹鐵硼工廠全部移到上海。根據可以得到的數據,目前包括日本TDK、FDK、EPSON,荷蘭PHILIP,美國MG公司等國外釹鐵硼巨頭,都已經在中國建廠。
“世界磁材產業向中國轉移,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磁材產業的中心”,國家863計劃領域功能組組長周少雄博士一語破的。他認為,國外巨頭本土減產或轉產之后在中國建廠,除了價格不具備競爭優勢之外,不排除部分企業為實現與用戶距離最近的目標所采取的主動性產業轉移。至少在他看來日本某些企業就是這樣。
“家門阻擊戰”
盡管我國釹鐵硼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但這主要依靠價格優勢來達成的。現實情況是,同美國、日本和歐洲傳統強國相比,我們在產品檔次、應用領域等仍然有相當的差距。具體說來,從整體上講,我國釹鐵硼產業仍然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這些產品附加值低,售價只有國外產品的1/3到1/4,利潤更是只占世界總利潤的10%多。另外從應用領域來講,國際上釹鐵硼主要應用于計算機驅動器的音圈電機(VCM)、新型電機、核磁共振成像(MRL)等高附加值產品,而我國則大部分用于揚聲器、擴音器、各類磁化器等低檔應用領域。
我們應該非常清醒的看到,相比于國內企業,國外企業的所謂“短板”僅僅在于成本和資源。而一旦在我國投資設廠,其“短板”將很快得到彌補。而“短板”一旦得到彌補,擁有成熟技術、嫻熟市場運作技巧和強大銷售渠道的國外巨頭們所要做的就不僅僅是“茍延殘喘”了,它們更大的“野心”是維持并逐步擴大自己已有市場份額。
這顯然是我國釹鐵硼企業不想看到的。已經在世界戰場上獲勝的本土企業,為了捍衛自己在本土的利益,必然會上演一出慘烈的“家門阻擊戰”。
構筑新平衡
引進外資的時候,我們要警惕的是不應該僅僅將自己的籌碼押在價格競爭上面,這樣很容易造成無序競爭,損害產業和企業利益。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大力提高產品檔次,提高高檔產品比重,占領高附加值市場,使我國從釹鐵硼生產大國成長為強國。日本及美國專利保護期相繼屆滿無疑就是我國釹鐵硼產業提升競爭力的良好機遇。
這個時候,需要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依靠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盡快形成產業內適度集中、企業間充分競爭、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專家指出。
對于行業中堅企業而言,所要做的就是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擁有名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開發能力。
作為行業先行者的中科三環已經邁出這一步。2002年11月,中科三環協議收購了上海愛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8.8%的股份,使自己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而上海愛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是具有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全球第二大粘結釹鐵硼生產企業。這樣,借助于收購,中科三環在保持燒結釹鐵硼優勢的同時,高起點介入了粘結釹鐵硼領域。
同樣為上市公司的安泰科技,后發制人,已經明確要斥資4億元提升自己在釹鐵硼產業的競爭地位。其第一招完成的就是對海美格磁石技術(深圳)有限公司60%股權的并購。這對安泰科技來說,是一個開創性的舉措:藉此不僅擁有了先進的裝備、完整與合理的生產線,還使自己成功的獲得了日本住友特金釹鐵硼專利授權,順利進入粘結磁體主流市場。而據該公司副總裁錢學軍先生透露,公司在該領域的目標是力爭在三年之內成為該行業的“領頭羊”。
根據國家863計劃領域功能組組長周少雄博士日前向記者提供的數據,2003年,我國釹鐵硼磁材產量已經達到950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0.1%;日本釹鐵硼磁材產量只有750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9.5%,美國是1090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7%,而歐洲更是少的可憐,只有區區900噸。
本土勢力在崛起
產量背后隱藏的是高達4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2年,我國燒結釹鐵硼產量才僅占世界總產量的40%,粘結釹鐵硼僅占世界總產量的18%。產量的高速增長得益于需求的快速增長。根據統計,自1990年以來,世界釹鐵硼市場需求年平均增長率為20%。
僅有數量上的增長而沒有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產業發展就難以步入更高層次。因此近年來一批骨干企業的崛起顯得尤為可貴。目前,除了中科三環、安泰科技、金瑞科技、浙江天通、寧波韻升等上市公司外,寶鋼、首鋼、五糧液、上海金陵、風華科技等上市公司又先后介入該領域——它們已經成為我國釹鐵硼產業的中堅。
這就不僅需要市場的強有力拉動作用,更得益于我國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業內人士指出,從資源角度講,我國稀土資源約占世界稀土資源的80%。據估算,其中僅釹、鏑資源的遠景儲量就約380萬噸,按年產釹鐵硼9000噸計算(年需釹約3000噸,釹鐵硼含釹約33%),我國釹資源可使用1300年。如此充足的資源就為我國釹鐵硼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國擁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這就使我國釹鐵硼產品具有了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價格。
全球釹鐵硼產業轉移中國
我國釹鐵硼企業的崛起,對于國外釹鐵硼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正是借助于極富挑戰性的價格優勢和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獲得了國際銷售專利許可的我國釹鐵硼企業迅速在世界釹鐵硼主要市場美國、日本和歐洲掀起了席卷風潮。短暫的兵刃相向之后,國外釹鐵硼企業紛紛敗下陣來。
很快,在美國,麥格昆磁(Magnequench)繼2001年關閉其美國Anderson的工廠之后,又于今年關閉了其燒結釹鐵硼工廠MagnequenchUG。同樣關閉其燒結釹鐵硼工廠(Crucible)的還有摩根(Morgan)集團。目前,美國市場只剩下日立金屬投資的產量不大的一個燒結釹鐵硼工廠。在日本,原世界釹鐵硼老大住友特殊金屬公司如今已經被日立金屬收之麾下。在歐洲,目前只剩下德國的Vacuumschmelze公司。
與此同時,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形成:世界釹鐵硼主要市場企業在本土減產或轉產的同時,又紛紛將觸角伸向中國,在中國大地上開始大規模的投資設廠。其中,美國麥格昆磁公司將粘結釹鐵硼用的磁粉生產全部轉移至天津,日本愛普生公司將粘結釹鐵硼工廠全部移到上海。根據可以得到的數據,目前包括日本TDK、FDK、EPSON,荷蘭PHILIP,美國MG公司等國外釹鐵硼巨頭,都已經在中國建廠。
“世界磁材產業向中國轉移,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磁材產業的中心”,國家863計劃領域功能組組長周少雄博士一語破的。他認為,國外巨頭本土減產或轉產之后在中國建廠,除了價格不具備競爭優勢之外,不排除部分企業為實現與用戶距離最近的目標所采取的主動性產業轉移。至少在他看來日本某些企業就是這樣。
“家門阻擊戰”
盡管我國釹鐵硼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但這主要依靠價格優勢來達成的。現實情況是,同美國、日本和歐洲傳統強國相比,我們在產品檔次、應用領域等仍然有相當的差距。具體說來,從整體上講,我國釹鐵硼產業仍然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這些產品附加值低,售價只有國外產品的1/3到1/4,利潤更是只占世界總利潤的10%多。另外從應用領域來講,國際上釹鐵硼主要應用于計算機驅動器的音圈電機(VCM)、新型電機、核磁共振成像(MRL)等高附加值產品,而我國則大部分用于揚聲器、擴音器、各類磁化器等低檔應用領域。
我們應該非常清醒的看到,相比于國內企業,國外企業的所謂“短板”僅僅在于成本和資源。而一旦在我國投資設廠,其“短板”將很快得到彌補。而“短板”一旦得到彌補,擁有成熟技術、嫻熟市場運作技巧和強大銷售渠道的國外巨頭們所要做的就不僅僅是“茍延殘喘”了,它們更大的“野心”是維持并逐步擴大自己已有市場份額。
這顯然是我國釹鐵硼企業不想看到的。已經在世界戰場上獲勝的本土企業,為了捍衛自己在本土的利益,必然會上演一出慘烈的“家門阻擊戰”。
構筑新平衡
引進外資的時候,我們要警惕的是不應該僅僅將自己的籌碼押在價格競爭上面,這樣很容易造成無序競爭,損害產業和企業利益。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大力提高產品檔次,提高高檔產品比重,占領高附加值市場,使我國從釹鐵硼生產大國成長為強國。日本及美國專利保護期相繼屆滿無疑就是我國釹鐵硼產業提升競爭力的良好機遇。
這個時候,需要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依靠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盡快形成產業內適度集中、企業間充分競爭、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專家指出。
對于行業中堅企業而言,所要做的就是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擁有名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開發能力。
作為行業先行者的中科三環已經邁出這一步。2002年11月,中科三環協議收購了上海愛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8.8%的股份,使自己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而上海愛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是具有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全球第二大粘結釹鐵硼生產企業。這樣,借助于收購,中科三環在保持燒結釹鐵硼優勢的同時,高起點介入了粘結釹鐵硼領域。
同樣為上市公司的安泰科技,后發制人,已經明確要斥資4億元提升自己在釹鐵硼產業的競爭地位。其第一招完成的就是對海美格磁石技術(深圳)有限公司60%股權的并購。這對安泰科技來說,是一個開創性的舉措:藉此不僅擁有了先進的裝備、完整與合理的生產線,還使自己成功的獲得了日本住友特金釹鐵硼專利授權,順利進入粘結磁體主流市場。而據該公司副總裁錢學軍先生透露,公司在該領域的目標是力爭在三年之內成為該行業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