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到滬、寧、杭經濟三角的輻射,江蘇省宜興市的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的發展。特別是近一、兩年,國家火炬計劃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的建立、發展,使得非金屬材料產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帶動宜興市經濟發展的龍頭。為此記者采訪了宜興市科技局局長、國家火炬計劃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辦公室主任史久雄。史久雄指出,宜興市不搞“天女散花”式的粗放型組織管理方式,而是圍繞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新材料尤其是非金屬材料產業,走自己的特色化發展之路。
依仗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史久雄介紹說,江蘇宜興陶瓷已有五千余年的歷史,素以“陶都”享譽海內外,宜興市充分利用資源及品牌優勢發展陶瓷行業,形成了以陶瓷耐火材料為主體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以精細化工為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和以實現特定功能為目的的復合材料的特色產業。
同時,宜興市也素有“教授之鄉”的美稱。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宜興市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自主創新、特別是成果轉化能力,為建設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內的骨干企業和有關企業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北京鋼鐵研究院等1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生產規模、工業技術、產品開發、市場拓展、人才集聚、職工隊伍素質等方面,積累了較為深厚的基礎,有廣泛的技術積淀。
而完善的政策體系,體現了宜興市委、市政府對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宜興市委、市政府高舉“科教興市”旗幟,每年都加大對科技的投入。2003年3月份出臺的《宜興市關于加快建設和發展國家火炬計劃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集成了宜興前幾年出臺實施并行之有效的有關科技扶持政策的全部內容,既有對基地項目的研發、立項、產業化全過程給予的資金、政策扶持,又有對引進人才、創辦科技企業、轉讓成果、中介服務等環節給予的政策優惠。
基地凸顯特點帶動產業發展
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自建成以來,呈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基地的不斷發展,非金屬材料產業迅速崛起,史久雄表示,基地發展凸顯了“快”、“大”、“多”、“強”幾個特點。
所謂“快”,就是發展速度快。據統計局報告,2003年非金屬材料產業的產值201億,比去年同期增30%以上。預計今年將超過250億。
所謂“大”,就是規模企業增多,出現高新技術規模化,規模企業高新化的趨勢。非金屬材料產業中,5000萬元銷售以上的企業達50多家,實現銷售30多億元;13家基地骨干企業和非金屬材料領域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22億元。三木化工、天音化工、南方耐材、凱凱橡塑、雙盾成套等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市場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所謂“多”,就是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成果多。在非金屬材料領域,今年新增5家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列入國家國際合作計劃項目1項,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5項,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3項。承擔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6項,省火炬計劃和星火計劃22項,獲準省高新技術產品20項,申請專利78件。
所謂“強”,就是研發能力增強,為做強企業打下了基礎。基地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產學研合作,構筑企業創新平臺,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基地建設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新型陶瓷材料、橡塑材料、精細化工、特種油劑、優特鋼用耐火輔助材料、電纜料、涂料用樹脂、高分子復合材料等8個省和市級工程中心。隨著工程中心建設的啟動,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的功能逐漸得到發揮,為做強企業奠定基礎。并且許多基地企業開始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非金屬材料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史久雄表示,非金屬材料產業將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十五”期末基地非金屬材料產業銷售額要達242億元,非金屬材料產業產值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超過50%。同時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20項;主要骨干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20世紀末先進水平;技術創新總體水平居國內同行領先水平;承擔國家863、省高新技術研究計劃和攻關計劃項目10項;培育非金屬材料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規模型高新技術企業12家,形成銷售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超5億元企業8家;培育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和中試基地5家。
他說:“我們要把基地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一流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科技和人才資源的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密集區、專利和標準的高產區、制造業信息化的示范區。”
為保證目標的實現,做大做強基地,拉動經濟更快速發展,宜興市市長吳峰楓也提出了五點措施:第一,切實加強基地的組織領導,確保實現基地技術創新的目標任務;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創新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第四,鼓勵產學研聯合,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第五,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加快培育和造就適應基地發展需要的高科技產業人才隊伍。(訪宜興市科技局局長 史久雄)
依仗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史久雄介紹說,江蘇宜興陶瓷已有五千余年的歷史,素以“陶都”享譽海內外,宜興市充分利用資源及品牌優勢發展陶瓷行業,形成了以陶瓷耐火材料為主體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以精細化工為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和以實現特定功能為目的的復合材料的特色產業。
同時,宜興市也素有“教授之鄉”的美稱。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宜興市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自主創新、特別是成果轉化能力,為建設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內的骨干企業和有關企業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北京鋼鐵研究院等1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生產規模、工業技術、產品開發、市場拓展、人才集聚、職工隊伍素質等方面,積累了較為深厚的基礎,有廣泛的技術積淀。
而完善的政策體系,體現了宜興市委、市政府對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宜興市委、市政府高舉“科教興市”旗幟,每年都加大對科技的投入。2003年3月份出臺的《宜興市關于加快建設和發展國家火炬計劃宜興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集成了宜興前幾年出臺實施并行之有效的有關科技扶持政策的全部內容,既有對基地項目的研發、立項、產業化全過程給予的資金、政策扶持,又有對引進人才、創辦科技企業、轉讓成果、中介服務等環節給予的政策優惠。
基地凸顯特點帶動產業發展
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自建成以來,呈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基地的不斷發展,非金屬材料產業迅速崛起,史久雄表示,基地發展凸顯了“快”、“大”、“多”、“強”幾個特點。
所謂“快”,就是發展速度快。據統計局報告,2003年非金屬材料產業的產值201億,比去年同期增30%以上。預計今年將超過250億。
所謂“大”,就是規模企業增多,出現高新技術規模化,規模企業高新化的趨勢。非金屬材料產業中,5000萬元銷售以上的企業達50多家,實現銷售30多億元;13家基地骨干企業和非金屬材料領域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22億元。三木化工、天音化工、南方耐材、凱凱橡塑、雙盾成套等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市場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所謂“多”,就是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成果多。在非金屬材料領域,今年新增5家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列入國家國際合作計劃項目1項,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5項,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3項。承擔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6項,省火炬計劃和星火計劃22項,獲準省高新技術產品20項,申請專利78件。
所謂“強”,就是研發能力增強,為做強企業打下了基礎。基地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產學研合作,構筑企業創新平臺,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基地建設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新型陶瓷材料、橡塑材料、精細化工、特種油劑、優特鋼用耐火輔助材料、電纜料、涂料用樹脂、高分子復合材料等8個省和市級工程中心。隨著工程中心建設的啟動,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的功能逐漸得到發揮,為做強企業奠定基礎。并且許多基地企業開始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非金屬材料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史久雄表示,非金屬材料產業將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十五”期末基地非金屬材料產業銷售額要達242億元,非金屬材料產業產值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超過50%。同時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20項;主要骨干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20世紀末先進水平;技術創新總體水平居國內同行領先水平;承擔國家863、省高新技術研究計劃和攻關計劃項目10項;培育非金屬材料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規模型高新技術企業12家,形成銷售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超5億元企業8家;培育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和中試基地5家。
他說:“我們要把基地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一流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科技和人才資源的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密集區、專利和標準的高產區、制造業信息化的示范區。”
為保證目標的實現,做大做強基地,拉動經濟更快速發展,宜興市市長吳峰楓也提出了五點措施:第一,切實加強基地的組織領導,確保實現基地技術創新的目標任務;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創新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第四,鼓勵產學研聯合,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第五,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加快培育和造就適應基地發展需要的高科技產業人才隊伍。(訪宜興市科技局局長 史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