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應物會議中心。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主持召開了“攀枝花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論證會”。國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工業協會和企業的專家、學者等30多人,參加了論證會。
會議由國家新材料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石力開主持。課題工作組組長、麥肯橋資訊公司執行總裁吳玲及其他項目主要負責人就項目背景、戰略規劃的編制說明、主題報告以及礬鈦新材料、新型石墨材料等七個行業專題研究報告作了概要介紹,闡明了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攀枝花發展新材料的必要性、基礎條件、建議和措施。
與會專家和領導對課題組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系列工作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對報告的修改,以及攀枝花如何發展新材料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攀枝花的建設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攀枝花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年冶金和有色兩個行業部門圍繞釩鈦礦資源的綜合利用做了幾個“五年計劃”的工作,對當地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我們現在提出做規劃,要在此基礎上,仍以釩鈦等礦產資源為主要內容,并要有大的拓展,如何跳出這個框框,做攀枝花的發展規劃,可以說難度比較大。但經過工作組的努力,包括考察和征求很多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了報告的初稿。報告在當地情況的分析、發展方向及建議和措施等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比較合適的,對于當地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經與會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的認真討論與交流,對攀枝花新材料的發展戰略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了共識:
1.攀枝花是國家意義上的基地,攀枝花新材料產業基地的競爭力分析應著眼于全國進行同行業對比,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現有條件下,如何揚長避短,在優先領域,優先項目的選擇上,還應慎重考慮將來是否會背上新的包袱。另外,攀枝花的產業分析,全國乃至世界層面的市場定位,非常重要,要多一些產業經濟的分析。
2.攀枝花的資源開發應以國家、地方政府、企業三者結合開發為主,才能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降低開發成本。資源開發應借鑒稀土的經驗和教訓,注重產品的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要設計好。
3.當地的新材料產業基礎,除了攀鋼,其它比較薄弱,在一些高起點、高投入新材料項目的投入上,當地政府應采取客觀態度,避免盲目性和投入產出比例失調。
4.從全國來講,攀枝花的資源并不突出,但四川,特別是周邊地區很落后,因此應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能起到先導作用。
5.當地民營企業少,發展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為主。在發展民營經濟上,比較切合實際的方法應是鼓勵優秀當地人才創業,但民營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需要有一個過程,攀枝花現階段的發展,還要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
6.稅收及人才問題,國外企業的生產基地和總部(包括研發部)一般是分離的,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生產基地在偏遠地區,這雖然會使生產地稅收轉移,但解決了企業人才缺乏問題,同時可以增加生產地就業,間接帶動生產地的經濟發展。這對于攀枝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7.在發展方向上,是以資源型產品為主,還是以開發下游產品為主的問題:中國在各方面一直是出口大量低價的資源產品,一方面沖擊了國際市場,另一方面造成產量增加但效益持平。而下游產品的進入壁壘高,投資大,技術難,因此產品就有左右價格的能力。從出口資源過度到下游產品,才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盡管當地的交通不便,但如產品的附加值很高,則運費成本的比重不會很大,比如鈦白粉項目。所以應堅持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
8.報告應對政府的決策和企業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關于管理模式、運行模式可歸納為機制。應注意三方面,市場、技術、機制,尤其是機制。有了好的機制,沒有人,可以引進人,沒有資金可以引進資金,沒有技術,可以引進技術。改革的力度要大,通過觀念的轉變,推進體制的創新,政府除利用好國家政策、制訂好產業政策以外,最主要的是營造好的環境,作好規劃、產業引導的同時,注重服務。
另外,與會專家對攀枝花在釩、鈦、石墨以及其他金屬材料、非金屬礦物材料領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對策也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研究,對“資源型”區域如何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示范意義。
最后,科技部863計劃新材料領域辦公室主任邵立勤指出,該發展戰略研究應對當地政府的觀念轉變、招商引資的宣傳起到很大作用。地方企業應抓住機遇,不要只依靠政府投入,要積極主動行動起來。科技部門應當積極研究技術支持,特別要選擇一些符合863、創新基金計劃的支持的項目,給予傾斜,以這些項目作為依托,形成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會議由國家新材料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石力開主持。課題工作組組長、麥肯橋資訊公司執行總裁吳玲及其他項目主要負責人就項目背景、戰略規劃的編制說明、主題報告以及礬鈦新材料、新型石墨材料等七個行業專題研究報告作了概要介紹,闡明了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攀枝花發展新材料的必要性、基礎條件、建議和措施。
與會專家和領導對課題組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系列工作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對報告的修改,以及攀枝花如何發展新材料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攀枝花的建設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攀枝花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年冶金和有色兩個行業部門圍繞釩鈦礦資源的綜合利用做了幾個“五年計劃”的工作,對當地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我們現在提出做規劃,要在此基礎上,仍以釩鈦等礦產資源為主要內容,并要有大的拓展,如何跳出這個框框,做攀枝花的發展規劃,可以說難度比較大。但經過工作組的努力,包括考察和征求很多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了報告的初稿。報告在當地情況的分析、發展方向及建議和措施等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比較合適的,對于當地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經與會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的認真討論與交流,對攀枝花新材料的發展戰略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了共識:
1.攀枝花是國家意義上的基地,攀枝花新材料產業基地的競爭力分析應著眼于全國進行同行業對比,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現有條件下,如何揚長避短,在優先領域,優先項目的選擇上,還應慎重考慮將來是否會背上新的包袱。另外,攀枝花的產業分析,全國乃至世界層面的市場定位,非常重要,要多一些產業經濟的分析。
2.攀枝花的資源開發應以國家、地方政府、企業三者結合開發為主,才能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降低開發成本。資源開發應借鑒稀土的經驗和教訓,注重產品的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要設計好。
3.當地的新材料產業基礎,除了攀鋼,其它比較薄弱,在一些高起點、高投入新材料項目的投入上,當地政府應采取客觀態度,避免盲目性和投入產出比例失調。
4.從全國來講,攀枝花的資源并不突出,但四川,特別是周邊地區很落后,因此應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能起到先導作用。
5.當地民營企業少,發展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為主。在發展民營經濟上,比較切合實際的方法應是鼓勵優秀當地人才創業,但民營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需要有一個過程,攀枝花現階段的發展,還要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
6.稅收及人才問題,國外企業的生產基地和總部(包括研發部)一般是分離的,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生產基地在偏遠地區,這雖然會使生產地稅收轉移,但解決了企業人才缺乏問題,同時可以增加生產地就業,間接帶動生產地的經濟發展。這對于攀枝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7.在發展方向上,是以資源型產品為主,還是以開發下游產品為主的問題:中國在各方面一直是出口大量低價的資源產品,一方面沖擊了國際市場,另一方面造成產量增加但效益持平。而下游產品的進入壁壘高,投資大,技術難,因此產品就有左右價格的能力。從出口資源過度到下游產品,才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盡管當地的交通不便,但如產品的附加值很高,則運費成本的比重不會很大,比如鈦白粉項目。所以應堅持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
8.報告應對政府的決策和企業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關于管理模式、運行模式可歸納為機制。應注意三方面,市場、技術、機制,尤其是機制。有了好的機制,沒有人,可以引進人,沒有資金可以引進資金,沒有技術,可以引進技術。改革的力度要大,通過觀念的轉變,推進體制的創新,政府除利用好國家政策、制訂好產業政策以外,最主要的是營造好的環境,作好規劃、產業引導的同時,注重服務。
另外,與會專家對攀枝花在釩、鈦、石墨以及其他金屬材料、非金屬礦物材料領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對策也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研究,對“資源型”區域如何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示范意義。
最后,科技部863計劃新材料領域辦公室主任邵立勤指出,該發展戰略研究應對當地政府的觀念轉變、招商引資的宣傳起到很大作用。地方企業應抓住機遇,不要只依靠政府投入,要積極主動行動起來。科技部門應當積極研究技術支持,特別要選擇一些符合863、創新基金計劃的支持的項目,給予傾斜,以這些項目作為依托,形成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