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源為依托建立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幾乎無一幸免地都要面對未來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這個時候,未雨綢繆,以循環經濟觀點支撐新材料產業發展,進而建立起生態工業發展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新材料產業基地已經呈現出迅猛發展態勢,根據記者得到的資料,僅去年一年,科技部就批準建設了20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很顯然,作為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有效形式,特色產業基地已經成為我國區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主導和主要模式。
基地彰顯資源特色
加上去年之前批復的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截至目前,科技部已經在全國20個省市建立了37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這其中,科技部高新司批準建立了22家,主要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為主;火炬計劃批準建立了15家,主要分布在火炬計劃項目和火炬骨干企業集中地區,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基地評審管理體系。
今天,我們反觀這已經建立或已被批準建立的37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其發展所依托的要素莫過于資源(礦產)、產業基礎、技術與人才、區位及市場等。而這當中,資源又成為其最主要的依托因素——根據記者統計,37個國家級基地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地是主要依托礦產資源優勢建立的。這是由其產業特色所決定的,即使是在以市場為核心的今天,依然改變不了這種特性。
直面資源枯竭
對礦產資源的強烈依賴,西部和中部地區的新材料產業基地表現得更為明顯。像攀枝花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就是依托該地豐富的鋼鐵礦產資源建立的,而營口鎂質材料基地、蘭州基地、白銀基地、金昌有色金屬基地、重慶鎂合金基地、吉林鎂合金基地、萊蕪基地等也無不如此。
可是,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的產量和蘊藏量終究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發展模式,僅僅依靠對礦產無休止的開采和消耗,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終究會有一天要面對該區域資源枯竭的問題。這無形中成為新材料產業基地發展的一大隱憂。因此,在提升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同時,新材料產業也必須在資源尚未枯竭之前找到新的發展模式,以此來規避將來因資源枯竭而導致的發展停滯問題。
循環經濟提供契機
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對這些以資源為依托的產業無疑是“當頭棒喝”。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產業線性經濟增長,依靠高強度開采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破壞生態環境來達成不同,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具體說來,相比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具有三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首先,它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其次,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第三,循環經濟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中。
以生態工業模式發展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產業基地發展對傳統產業和資源的高度依賴,使其對走循環經濟道路的要求更為迫切。這時,就需要建立起一種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與環境友好的、體現生態效率的工業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被專家們認為是我國第三代工業園區的主要發展形態。它是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其目的是盡量減少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
其實,我國已經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山東省無棣縣建立的魯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目前已經建立了磷銨-硫酸-水泥聯產(PSC)、海水一水多用、鹽堿電聯產3條綠色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了一個擁有50億元固定資產、年創利稅3.5億元的特大型綠色化工企業群。
這對以資源為依托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模式。
目前,新材料產業基地已經呈現出迅猛發展態勢,根據記者得到的資料,僅去年一年,科技部就批準建設了20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很顯然,作為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有效形式,特色產業基地已經成為我國區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主導和主要模式。
基地彰顯資源特色
加上去年之前批復的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截至目前,科技部已經在全國20個省市建立了37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這其中,科技部高新司批準建立了22家,主要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為主;火炬計劃批準建立了15家,主要分布在火炬計劃項目和火炬骨干企業集中地區,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基地評審管理體系。
今天,我們反觀這已經建立或已被批準建立的37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其發展所依托的要素莫過于資源(礦產)、產業基礎、技術與人才、區位及市場等。而這當中,資源又成為其最主要的依托因素——根據記者統計,37個國家級基地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地是主要依托礦產資源優勢建立的。這是由其產業特色所決定的,即使是在以市場為核心的今天,依然改變不了這種特性。
直面資源枯竭
對礦產資源的強烈依賴,西部和中部地區的新材料產業基地表現得更為明顯。像攀枝花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就是依托該地豐富的鋼鐵礦產資源建立的,而營口鎂質材料基地、蘭州基地、白銀基地、金昌有色金屬基地、重慶鎂合金基地、吉林鎂合金基地、萊蕪基地等也無不如此。
可是,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的產量和蘊藏量終究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發展模式,僅僅依靠對礦產無休止的開采和消耗,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終究會有一天要面對該區域資源枯竭的問題。這無形中成為新材料產業基地發展的一大隱憂。因此,在提升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同時,新材料產業也必須在資源尚未枯竭之前找到新的發展模式,以此來規避將來因資源枯竭而導致的發展停滯問題。
循環經濟提供契機
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對這些以資源為依托的產業無疑是“當頭棒喝”。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產業線性經濟增長,依靠高強度開采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破壞生態環境來達成不同,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具體說來,相比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具有三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首先,它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其次,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第三,循環經濟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中。
以生態工業模式發展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產業基地發展對傳統產業和資源的高度依賴,使其對走循環經濟道路的要求更為迫切。這時,就需要建立起一種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與環境友好的、體現生態效率的工業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被專家們認為是我國第三代工業園區的主要發展形態。它是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其目的是盡量減少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
其實,我國已經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山東省無棣縣建立的魯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目前已經建立了磷銨-硫酸-水泥聯產(PSC)、海水一水多用、鹽堿電聯產3條綠色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了一個擁有50億元固定資產、年創利稅3.5億元的特大型綠色化工企業群。
這對以資源為依托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