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響應性納米藥物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腫瘤響應性納米藥物通過對腫瘤組織和細胞的識別,降低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在腫瘤中響應性釋放藥物,提高治療效果。尤其是對于光動力治療(PDT),納米劑型中光敏劑的單線態氧產生能力受到抑制,無法發揮PDT的作用,必須在腫瘤組織或細胞中快速釋放,恢復單線態氧的產生能力和對細胞的殺傷作用。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具備pH值偏低、谷胱甘肽(GSH)濃度升高、蛋白酶過表達的特性。
基于腫瘤的這些特性,人們設計了諸多響應性的納米藥物,但這些納米藥物大多只對一種或兩種刺激條件具備響應,或者響應條件苛刻,因而在抗腫瘤應用中的效果有待提高。如何在納米藥物的設計中合理利用腫瘤的特性,賦予納米藥物對腫瘤的特異性識別和響應,仍是有待解決的難點。
近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閆學海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基于生物大分子自組裝的腫瘤響應性納米藥物。在該納米藥物的構建過程中,首先由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多聚賴氨酸在水體系中自組裝形成納米粒,再通過二硫蘇糖醇打開白蛋白中的二硫鍵,并通過新生成的二硫鍵交聯納米粒,最后在納米粒表面修飾一層PEG,得到穩定的納米粒。這種納米粒對多種光敏劑(Chlorin e6(Ce6)、protoporphyrin IX和verteporfin)均具有很好的負載作用,因而可構建納米藥物。由于自組裝納米粒中包含了HSA、二硫鍵和靜電作用力,其結構對腫瘤微環境中存在的低pH值、GSH、蛋白酶具有響應性,而且對多重條件的響應具備聯合增強效果。
在體內實驗中,當將含有Ce6的納米藥物分別注射到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中時,腫瘤部位在0.5小時后就觀察到了Ce6的熒光,而正常組織在8小時后才可觀察到熒光。這是首次通過光學方法直接觀察到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響應性釋放藥物。在尾靜脈注射納米藥物的實驗中,12個小時后藥物在腫瘤出現特異性富集,而對照組沒有觀察到藥物在腫瘤處的富集。注射納米藥物24小時后,以激光照射腫瘤,實現了對腫瘤的光動力消除,在實驗的觀察周期內沒有發生腫瘤復發現象。該納米藥物的良好效果源于設計中的兩大特點:仿生自然,利用了白蛋白的電荷轉變特性及腫瘤對白蛋白的代謝增強機制;多管齊下,充分利用了腫瘤中存在的多重特異性條件。
該腫瘤多重響應性納米藥物的研究不僅為光動力抗腫瘤納米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也可有效應用于其他涉及腫瘤響應性的納米藥物的構建,如化療藥物遞送、腫瘤診斷與成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