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自六月份以來,因鈷源供需的不平衡,我國的鈷價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甚至有些上游的原材料企業修改了長期供貨的規則,將中游的客戶的“鎖量鎖價”改為“鎖量不鎖價”,這將導致下游企業將對中游企業向上壓價,處在中游的三元企業面臨著兩頭承壓,利率明顯下降。不過也有專家說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件好事,既可以淘汰低質低價的小企業,又有利于當前大企業的合并重組。
截至8月16日,我國電解鈷均價已漲至41萬元/噸,較年初的27萬元/噸及去年8月中旬的21萬元/噸,分別上漲52%及95%。四氧化三鈷、三元前驅體、鈷酸鋰的主流成交價也已分別達347.50元/千克、101元/千克、390元/千克,漲勢同樣凌厲。
供求不足,推高價格。
根據我國國土資源部對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的通報顯示,我國的鈷儲量為7.99萬噸,資源量為56.6萬噸,具有開采意義的儲量為4.21萬噸,占查明資源儲量的6.5%。我國鈷資源儲量僅占全球總量的1%,因此鈷資源十分匱乏。可利用的鈷資源匱乏必然導致大量進口,我國鈷資源的進口依賴度將達到90%以上,這使得國內的價格將受到國際上鈷價波動的影響,往往使得在供給方面顯得比較被動。
中游企業成本壓力加大
目前鈷價上漲對整個電池企業來講,承壓最大的是中游企業。對上游和下游的企業影響較小一些。
某鈷產品公司的高管提到:“他們一般會提前儲備一定量的鈷精礦。因此,鈷精礦漲價鏈鎖反應至鈷成品生產商的話一般至少需要3個月。因為鈷價上升,下游鈷成品供不應求,公司議價能力反而有所提升,從這方面來講的話實際上對公司未來的業績還是有好處的。”
有的企業為了保證利益不受損甚至修改了一貫的規則,如將以往與下游企業簽訂的供貨采購協議原則由“鎖量鎖價”改為“鎖量不鎖價”,3個月以上長單的價格每月會調整一次,采取月度均價。這樣,在3個月內,價格會實時變動。
但鈷價的上漲給中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上游材料企業因鈷漲價、產品供不應求等因素,在新談判周期提價;另一方面,下游整車企業因新能源車補貼退坡,又不斷向上游壓價。
小結
我國鈷源的供求不足仍是影響我國鈷價上漲的關鍵點,我們必須加大研發的力度,提高我國總體的技術水平。比如加快研發高密度的三元材料的進程,提高產品的質量;改善三元材料前驅體配方,盡量減少鈷的使用量,提高鈷源的利用率。
控制鈷價其實勢在必行。徐愛東表示,除了中國國家儲備局的收儲行為對價格穩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外,全球范圍的資源回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其主要應用領域,如高溫合金、硬質合金的回收體系都已經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