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對于陶瓷行業而言,最大的壓力不是市場銷售,也不是成本高漲,而是環保整治。今年以來,在中央督查組的嚴厲督查下,山東、四川、河南、河北、廣東等多個地區掀起了史上最強一輪環保整治風暴,因環保不過關而被強令關門、停產、整頓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陶瓷企業更是在其中占據了很大比例。
陶瓷企業的反思
顯而易見,陶瓷企業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的環保風暴。而造成大規模停產危機的原因,真的只是“一刀切”的錯嗎?當然不!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倘若陶瓷企業環保排放達標,任憑如何查處,仍能屹立不倒,那些在環保督查中留存的企業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嗎?所以說,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 固然有“一刀切”政策的原因,但更多的應該是企業自身的責任。
實事求是地說,在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陶瓷行業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國家、地方政府出臺環保整治舉措時,幾乎無人理會,就算有些企業付諸于行動,但等督查機構一走,立馬又恢復之前的生產模式,畢竟環保治理需要動輒上千萬的投入。可以這么說,環保整治不到拉閘、關門、貼封條的地步,沒有幾家企業會真正重視。
環保標準要求太高?
在開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問題,陶瓷行業在環保治理領域的歷史欠賬太多。
一直以來,陶瓷行業快速發展,在其巨額GDP和財政稅收的貢獻下,環保問題被地方政府或企業擱置甚至放縱,這才是導致多年以來環保治理成效不佳的“罪魁禍首”。
又有人說了,環保治理效果不佳或許是因為陶瓷行業治理困難呢?別的先不說,就拿水泥行業來說,其污染程度與陶瓷行業不相上下,可人家環保治理水平并沒有很低。可以這么說,只要你想治理,即便是現有的裝備、工藝和技術,也完全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限值要求。
陶企的“悲喜兩重天”
據相關機構統計,此次整頓過后,陶瓷產能下降比例高達20%,這直接導致陶瓷業內“悲喜兩重天“的局面:
悲——原材料價格上漲
上游產業進行環保整治(礦山開采、運輸等受限制),導致下游陶瓷業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價格持續走高,加重了成本壓力,讓陶企的成本負擔再添新愁;
喜——產品價格上漲
受運輸成本、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瓷磚價格呈上漲態勢,讓陶企喜從悲中來。
我們都知道,陶瓷產業的興旺與房地產的銷量息息相關。近年來,房地產限購令不斷,原材料成本上漲,陶瓷產能過剩嚴重,當局索性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讓合格的大企業生存下去。加之陶瓷廠的污染的確危害較大(主要污染物包括粉塵、噪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重金屬等),陶瓷產業的環保督察是必然趨勢。
陶企的無可奈何
首先,陶瓷業中確有對環保不重視,只求經濟效益,拋棄環保乃至社會效益的現象,對其封停、關閉,確屬正義之舉。但大部分陶企,對環保是關注的,有些是因為技術不夠,有些則是資金不足,還有些因產區內其他陶企環保不達標,成為受害者。而某些監查部門,發現問題的唯一管理就是貼封條,讓企業無所適從,或是把企業一巴掌拍死,顯然是極端的做法。
還有些地方,平時監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環境違規違法事件滋生;中央監管到來時,又一律粗暴地“一刀切”關停,這種做法是對國家環保政策的曲解,掩飾了自身工作的缺失和不足。這種做法,說大了是打亂了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系,說小了也打亂了企業運行計劃。
其實,對于環保政策,絕大多數陶企表示理解,也愿意向政策目標的方向改進的。但對于標準的具體細節,企業確實拿捏不準。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與生產企業的共同合謀,既要讓企業的環保達標合規,又能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這才是環保重拳的落點。
總之,對陶瓷行業來說,環保風暴是躲不過的關,必須邁的坎。它決定著陶企的生與死,但若邁過去,必然是一片春暖花開。
未雨綢繆,長遠之計
據資料顯示,2010年9月我國發布的《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2010)已經過了修訂期。2014年,為了給企業一定的緩沖期,已經出了修訂單。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標準有很大的可能再次修訂。
新標準一旦修訂,9大排放指標必將全面收緊,再加上環保風暴來襲,企業面對的環保壓力將更加巨大。企業必須未雨綢繆,以更嚴的指標將各項染污物排放值降至新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清潔生產、綠色生產,才是企業發展的長遠之計。
環保督查帶來的不止是“淘汰”
都說環保風暴讓陶企壓力山大,但不得不承認,它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常態下的動力和紅利、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利好。
1.促進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最大的優勢就是留下好的企業,這一輪環保風暴過后,最終會有一批好的企業突圍而出。
2.促進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是當今社會發展之必然,同時綠色發展是陶瓷業持續發展的主旋律。
3.提高企業競爭力
陶企面對環保分水嶺將出現的分化,以及由此拉開的競爭檔次將讓先發企業更具環保競爭力和占據優勢位置。
4.社會、品牌效益
國家對環保達標企業的獎勵和優惠政策,必定給企業帶來社會、品牌效益等無形紅利。
打鐵還需自身硬。陶企要在環保方面做足功課,這樣才不至于被環保風暴淘汰,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修煉出獨步市場的生存秘笈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