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Autoblog網站11月13日報道稱,菲斯科(Fisker Inc.)汽車公司將宣布對新型電池技術的研發進展,該公司已經申請了固態鋰電池專利,并預計在2023年實現批量生產。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1月14日報道,菲斯科遞交的固態電池申請專利涉及到了新材料及制造工藝。菲斯科稱,他們的新技術試圖通過三維固態結構,其電極表面積是普通薄膜電極的25倍。
菲斯科成立于2005年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寶馬前設計師亨德里克·菲斯科(Henrik Fisker)創辦,2013年申請破產保護后于2014年被中國萬向集團收購,更名為卡瑪(Karma)。而2016年10月,已經53歲的亨德里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宣告成立新汽車公司,目前正在為將于2018年1月CES消費者電子展正式發布的EMotion電動豪華車做準備。
Autoblog的報道稱,菲斯科的電池研發團隊的一位主要成員曾是Sakti3公司的聯合創始人,Sakti3是位于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的一家鋰電池初創公司,2015年獲得英國家電巨頭戴森(Dyson)1500萬美元的投資,Sakti3研發的電池能量密度達到每升1000瓦時,這是目前普通鋰電池的兩倍,戴森希望助其將鋰電池技術轉為商業化,并將其整合到他的家電產品中。
Sakti3聲稱,他們研發的電池使用了新型材料和生產技術,可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能從256英里提升到480英里(約772公里),制造成本低,充放電速度快,更環保,而且比有些標準更安全。這項技術棄用了傳統鋰電池中的可燃液體電解質,通過其高能存儲材料實現技術進步,價格為每千瓦時約100美元,遠低于目前200到300美元的市價,未來能夠應用于受限于成本和里程限制的電動汽車。但是目前,Sakti3的鋰電池技術在處于研發階段,距離商品化還需要“數年”。
而菲斯科宣稱,該公司正在開發的固態鋰電池能力密度是現有電池的2.5倍,續航里程可達500英里(約804公里),最快充電時間可以分鐘計。回到2016年10月,菲斯科成立時與電池供應商Nanotech Energy合資創建了Fisker Nanotech,并宣布該公司生產的石墨烯固態電池系統將用于即將推出的Fisker EMotion電動汽車。不幸的是,菲斯科今年7月宣告合資公司Fisker Nanotech終止運營,Nanotech將不再是EMotion的電池供應商,而由LG化學為其提供電池。
由此可見,A123的破產讓菲斯可失去了電池供應商,新成立的菲斯科依然沒有沒有找到一個穩定的電池伙伴,到目前為止,價值13萬美元、計劃于2019年量產的EMotion電動汽車始終未在公眾面前亮相,并且在一直宣稱擁有400英里(約643公里)的續航,9分鐘可充滿可行駛125英里(約201公里)的電量。菲斯科此次承諾,將在2018年1月CES展上展示這項新的電池技術,究竟是騾子是馬,到時候就要拉出來溜溜了。
全固態電池技術是業內公認的下一代重點發展的創新電池技術,豐田曾宣布將在2022年開始生產固態電池,寶馬也在研發固態電解質電池,量產時間大約在2026年,大眾汽車則計劃在2025年量產固態電池。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冠偉博士向第一電動表示,全固態電池技術可以解決安全性、能量密度以及特殊功能(比如柔性)等需求。目前已經有一部分技術路線接近了工業化的條件,在近幾年內應該會有產品問世,而全陶瓷等先進技術路線可能目前更多的會朝向特種高性能電池方向發展,在隨后幾年內也有成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