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在動力電池市場持續增長的需求拉動下,供應緊缺的鋰礦資源成為了中國鋰電企業和資本爭奪的“寵兒”。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多方勢力在海外布局鋰礦資源項目近20起,布局方式主要有直接收購鋰礦企業股權和簽署承購協議兩種方式。其中,直接收購海外鋰礦企業股權是主要的布局路徑。
具體來看,參與收購海外鋰礦資源的勢力主要有鋰產品生產企業、正極材料企業、動力電池企業、整車企業、跨界上市公司及投資機構等。而這些企業主營業務有區別,布局鋰礦資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具體來看:
一是以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瑞福鋰業、江特電機等為代表的鋰產品生產企業。作為布局海外鋰資源的主力,這些企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鋰鹽產能擴充保障原料供應、降低原料采購成本、提升產品盈利能力和增加資源儲備。
二是以堅瑞沃能、猛獅科技、比亞迪、長城汽車為代表的電池企業及車企。他們布局上游鋰礦資源除了鎖定原料資源之外,更多是為產業鏈布局作鋪墊,整合資源實現做大做強。
三是以西藏珠峰、中礦資源、百川股份等為代表的礦產企業。這類企業布局鋰礦資源的目的是為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延伸產業鏈、提升礦產資源儲備和公司核心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海外鋰礦資源的價值對企業而言很有誘惑力,但將鋰礦資源搶到手之后能否為企業帶來實際的利潤增長,達到企業布局的目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市場風險。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海外鋰礦“圈地運動”中,也有中國企業出售原本持有的海外鋰礦股權案例。
例如,中金嶺南(000060)10月18日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澳大利亞佩利雅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全球星礦業公司,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加拿大摩布朗鋰礦項目60%權益出售給國澳鋰業有限公司。
根據評估報告,摩布朗鋰礦是一個尚未開發的鋰偉晶巖項目,主要包含20個勘探權,評估后認為本項目開發仍面臨著環境、社會、政治等諸多風險,本著審慎性原則,最終確定折現率為12.20%。
對于出售原因,中金嶺南解釋稱,此次出售有利于公司聚焦主業,盤活低效資產,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運營效率。摩布朗項目的出售預計為公司帶來稅后凈利潤約1100萬美元。但也有分析認為,中金嶺南出售旗下鋰礦資源標的,主要因為該項目多年未能順利開采出貨,鋰礦品位不高,開采難度大、風險大,公司對該鋰礦能否為其帶來實際收益沒有足夠信心。
由此可見,哪怕中國企業成功收購海外鋰礦企業股權獲得鋰礦資源,但該項目能否產出優質鋰礦石、能否提供足夠的原料、能否降低原料采購價格和產生實際收益都是個未知數,布局過程也面臨諸多風險。
事實上,鋰電企業擁有鋰礦資源卻遲遲無法開采或盈利的案例不在少數。在此之前,包括鹽湖股份、ST眾和等企業都在國內擁有大型鋰礦或鹽湖資源,但在實際開采出貨和盈利方面都不理想,甚至導致企業出現巨額虧損。
客觀來看,中國企業海外布局鋰礦的熱潮預計在未來還會持續,但優質標的會越來越少,并購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對此,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分析提示,無論是材料企業、電池企業、資本,投資鋰礦需具備雄厚資金實力、強勁的業務發展需求、完善的產業鏈管理等軟硬件條件配合,僅以資本利益為驅動的激進布局或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