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2005年2月25日訊 現在,納米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納米化妝品”、“納米涂料”、“納米羊絨衫”,甚至“納米洗衣機”、“納米冰箱”、“納米茶”……在一些人眼中,“納米”儼然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在納米“滿天飛”的今天,“納米安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頻頻見諸報端的“納米是否有害健康”的報道更加值得思考。
霧天呼吸道病人增加———都是納米惹的禍?
去年12月1日,一連3天的濃霧籠罩著北京。
除了氣象部門、交通部門外,另有一群人也在密切地關注著這場大霧,他們就是進行納米技術安全性研究的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趙宇亮研究員是其中之一。云開霧散的12月5日,在他的辦公室里,一份登載著“霧天呼吸道急診病人增加兩成”報道的《北京日報》赫然擺放在顯著的位置,他拿起報紙對記者說:“這都是納米顆粒惹的禍!”
主題為“納米尺度物質的生物效應(納米安全性)”第243次香山科學會議正是在這場大霧中召開。而這次會議的主題報告,是由一份與大氣顆粒物有關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引出的。
通過對20多年來對歐美30多個城市的流行病學數據和空氣中顆粒污染物的關系研究發現,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環境空氣中大氣顆粒物濃度和顆粒物尺寸密切相關,粒徑越小,危害越大,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高,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
“特氟龍”塑料危害健康———納米顆粒難逃干系?
在2003年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有三個研究小組發表了納米材料具有特殊毒性的報告。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組向小鼠的肺部噴含有碳納米管的溶液,發現碳納米管會進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杜邦公司的一個研究小組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讓大鼠在含有粒徑為20納米的聚四氟乙烯(“特氟龍”塑料)顆粒的空氣中待15分鐘,大多數實驗鼠在隨后4小時內死亡,而另一組大鼠暴露在含直徑為120納米顆粒的空氣中,則安然無恙。在另一項實驗中,該研究小組還發現納米顆粒能夠進入大鼠的嗅球,并遷移到大腦。
2003年4月以來,《Nature》、《Science》雜志已先后四次發表編者文章,美國化學會《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以及歐洲許多雜志也紛紛發表編者文章,與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探討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的生物環境安全性問題,即納米顆粒對人體健康、生存環境和社會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潛在的負面影響。
不了解才會恐懼———對話納米安全
納米顆粒可能容易侵入人體和其他物種的自然防御系統
記者:納米技術是否對健康產生危害?
趙宇亮:從納米顆粒大小與較大蛋白質的尺寸相當這一事實,我們很容易想到,納米顆粒可能容易侵入人體和其他物種的自然防御系統,進入細胞并影響細胞的功能。
記者:納米材料進入人體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趙宇亮:人造納米材料進入生命體后,是否會導致特殊的生物效應?這些效應對生命過程和人體健康是有益或是有害?納米量級的顆粒,是否會穿越腦屏障進入大腦而影響大腦功能?目前,這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這些問題我們都無法回答。因此,WHO最近呼吁要優先研究超細顆粒物,尤其是納米尺度顆粒物的生物機制。
當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納米概念,除了工業化生產的納米粉體之外,真正的納米產品還不多
記者:現在有的新款手機宣稱使用的是納米涂料,會出現安全問題嗎?
趙宇亮:手機涂層中的納米顆粒處于束縛狀態,它與自由狀態的顆粒物不同,性質更接近常規物質。當然,涂層中的納米顆粒可能會不斷脫落,包括現在使用的各種納米涂料,都可能會脫落,只要脫落速度慢,劑量小,就不用擔心。但這方面的研究確實非常少,不同條件下釋放納米顆粒的速度和劑量到底是多少,需要加緊研究。
記者:“納米洗衣機”、“納米涂料”、“納米化妝品”……這么多的納米產品是不是意味著納米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趙宇亮:未必如此,由于加工技術上的原因,納米技術的真正威力,目前尚未得到發揮。當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納米概念,除了工業化生產的納米粉體之外,真正的納米產品還不多。
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納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
記者:我們身邊的納米產品安全性到底怎么樣?
趙宇亮:一些進口化妝品中肯定含有納米顆粒,比如有的防曬霜中用了二氧化鈦顆粒,口紅中使用了氧化鐵顆粒,其中的納米顆粒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尚未有報道。
記者:對于納米顆粒的安全性,有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
趙宇亮:歐共體已出臺規定,要求口紅中使用的納米顆粒必須大于100納米以上。但還沒有證據證明,小于100納米便一定有害。
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納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中國國家納米中心的一批專家已經開始了制定納米產品的中國標準的工作。
記者:我們的納米安全性研究是針對哪一方面的?
趙宇亮:納米尺度物質會出現一些與常規尺度物質不一樣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因此,根據常規物質研究所得到的毒理學數據庫與安全性評價結果,可能不適用于納米物質。很多納米結構的分子和分子集合體具有自我組裝的能力,這些人工納米分子進入人體后,是否會干擾或破壞生命過程本來的分子組裝過程的正常進行。在這些方面,正是我們要加強研究的。
通過化學修飾,納米毒性的消除率高達1000萬倍
記者:2004年7月底,英國的專家提出:在確認是否安全之前,所有的納米顆粒都應被當做危險品對待。危險品!如此令人心驚的提法,我們還應繼續發展納米技術嗎?
趙宇亮:納米技術的發展不會因人的意志而停滯不前的。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同步地進行安全性研究,促進其健康發展。當然,在這兒危險品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所有化學物質,如果使用不當都是廣義的危險品。
記者:是否有辦法消除納米技術可能帶來的危害?
趙宇亮:目前,我們的實驗室已經對國內生產的16種納米粉體做了急性毒性實驗。研究發現,有些納米顆粒的粒徑越小,毒性越大。不過,我們發現,即使同一種納米材料,只要稍微進行一下化學修飾,其毒性會發生很大改變,所以,我們也在研究消除這些負面效應的方法。
在最新出版的《納米通信》雜志上,美國Rice大學報道了消除納米材料毒性的第一例研究結果,通過化學修飾,納米毒性的消除率高達1000萬倍,效果很好。
不了解才會恐懼,隨著認識的增加,納米科學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的技術
記者:這么說,通過安全性的研究,就可以消除納米技術這把雙刃劍的危害?
趙宇亮:通過對納米技術安全性的研究,不僅會為納米技術產品的安全應用提供指導,消除由于不知道是否安全而導致的恐慌,還會幫助減少已存在我們生活中的納米物質造成的污染,造福人類。
不了解才會恐懼,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起步研究其安全性了,隨著認識的增加,納米科學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的技術。
■新聞緣起
近期一份與大氣顆粒物有關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引起關注,該報告通過對二十多年來對歐美三十多個城市的流行病學數據和空氣中顆粒污染物的關系研究發現,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環境空氣中大氣顆粒物濃度和顆粒物尺寸密切相關———空氣中一些納米尺度的顆粒成為人們心肺疾病誘因。
現在,納米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在一些人眼中,“納米”儼然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在納米“滿天飛”的今天,“納米安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頻頻見諸報端的“納米是否有害健康”的報道更加值得思考。
霧天呼吸道病人增加———都是納米惹的禍?
去年12月1日,一連3天的濃霧籠罩著北京。
除了氣象部門、交通部門外,另有一群人也在密切地關注著這場大霧,他們就是進行納米技術安全性研究的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趙宇亮研究員是其中之一。云開霧散的12月5日,在他的辦公室里,一份登載著“霧天呼吸道急診病人增加兩成”報道的《北京日報》赫然擺放在顯著的位置,他拿起報紙對記者說:“這都是納米顆粒惹的禍!”
主題為“納米尺度物質的生物效應(納米安全性)”第243次香山科學會議正是在這場大霧中召開。而這次會議的主題報告,是由一份與大氣顆粒物有關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引出的。
通過對20多年來對歐美30多個城市的流行病學數據和空氣中顆粒污染物的關系研究發現,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環境空氣中大氣顆粒物濃度和顆粒物尺寸密切相關,粒徑越小,危害越大,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高,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
“特氟龍”塑料危害健康———納米顆粒難逃干系?
在2003年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有三個研究小組發表了納米材料具有特殊毒性的報告。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組向小鼠的肺部噴含有碳納米管的溶液,發現碳納米管會進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杜邦公司的一個研究小組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讓大鼠在含有粒徑為20納米的聚四氟乙烯(“特氟龍”塑料)顆粒的空氣中待15分鐘,大多數實驗鼠在隨后4小時內死亡,而另一組大鼠暴露在含直徑為120納米顆粒的空氣中,則安然無恙。在另一項實驗中,該研究小組還發現納米顆粒能夠進入大鼠的嗅球,并遷移到大腦。
2003年4月以來,《Nature》、《Science》雜志已先后四次發表編者文章,美國化學會《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以及歐洲許多雜志也紛紛發表編者文章,與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探討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的生物環境安全性問題,即納米顆粒對人體健康、生存環境和社會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潛在的負面影響。
不了解才會恐懼———對話納米安全
納米顆粒可能容易侵入人體和其他物種的自然防御系統
記者:納米技術是否對健康產生危害?
趙宇亮:從納米顆粒大小與較大蛋白質的尺寸相當這一事實,我們很容易想到,納米顆粒可能容易侵入人體和其他物種的自然防御系統,進入細胞并影響細胞的功能。
記者:納米材料進入人體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趙宇亮:人造納米材料進入生命體后,是否會導致特殊的生物效應?這些效應對生命過程和人體健康是有益或是有害?納米量級的顆粒,是否會穿越腦屏障進入大腦而影響大腦功能?目前,這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這些問題我們都無法回答。因此,WHO最近呼吁要優先研究超細顆粒物,尤其是納米尺度顆粒物的生物機制。
當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納米概念,除了工業化生產的納米粉體之外,真正的納米產品還不多
記者:現在有的新款手機宣稱使用的是納米涂料,會出現安全問題嗎?
趙宇亮:手機涂層中的納米顆粒處于束縛狀態,它與自由狀態的顆粒物不同,性質更接近常規物質。當然,涂層中的納米顆粒可能會不斷脫落,包括現在使用的各種納米涂料,都可能會脫落,只要脫落速度慢,劑量小,就不用擔心。但這方面的研究確實非常少,不同條件下釋放納米顆粒的速度和劑量到底是多少,需要加緊研究。
記者:“納米洗衣機”、“納米涂料”、“納米化妝品”……這么多的納米產品是不是意味著納米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趙宇亮:未必如此,由于加工技術上的原因,納米技術的真正威力,目前尚未得到發揮。當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納米概念,除了工業化生產的納米粉體之外,真正的納米產品還不多。
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納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
記者:我們身邊的納米產品安全性到底怎么樣?
趙宇亮:一些進口化妝品中肯定含有納米顆粒,比如有的防曬霜中用了二氧化鈦顆粒,口紅中使用了氧化鐵顆粒,其中的納米顆粒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尚未有報道。
記者:對于納米顆粒的安全性,有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
趙宇亮:歐共體已出臺規定,要求口紅中使用的納米顆粒必須大于100納米以上。但還沒有證據證明,小于100納米便一定有害。
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納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中國國家納米中心的一批專家已經開始了制定納米產品的中國標準的工作。
記者:我們的納米安全性研究是針對哪一方面的?
趙宇亮:納米尺度物質會出現一些與常規尺度物質不一樣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因此,根據常規物質研究所得到的毒理學數據庫與安全性評價結果,可能不適用于納米物質。很多納米結構的分子和分子集合體具有自我組裝的能力,這些人工納米分子進入人體后,是否會干擾或破壞生命過程本來的分子組裝過程的正常進行。在這些方面,正是我們要加強研究的。
通過化學修飾,納米毒性的消除率高達1000萬倍
記者:2004年7月底,英國的專家提出:在確認是否安全之前,所有的納米顆粒都應被當做危險品對待。危險品!如此令人心驚的提法,我們還應繼續發展納米技術嗎?
趙宇亮:納米技術的發展不會因人的意志而停滯不前的。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同步地進行安全性研究,促進其健康發展。當然,在這兒危險品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所有化學物質,如果使用不當都是廣義的危險品。
記者:是否有辦法消除納米技術可能帶來的危害?
趙宇亮:目前,我們的實驗室已經對國內生產的16種納米粉體做了急性毒性實驗。研究發現,有些納米顆粒的粒徑越小,毒性越大。不過,我們發現,即使同一種納米材料,只要稍微進行一下化學修飾,其毒性會發生很大改變,所以,我們也在研究消除這些負面效應的方法。
在最新出版的《納米通信》雜志上,美國Rice大學報道了消除納米材料毒性的第一例研究結果,通過化學修飾,納米毒性的消除率高達1000萬倍,效果很好。
不了解才會恐懼,隨著認識的增加,納米科學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的技術
記者:這么說,通過安全性的研究,就可以消除納米技術這把雙刃劍的危害?
趙宇亮:通過對納米技術安全性的研究,不僅會為納米技術產品的安全應用提供指導,消除由于不知道是否安全而導致的恐慌,還會幫助減少已存在我們生活中的納米物質造成的污染,造福人類。
不了解才會恐懼,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起步研究其安全性了,隨著認識的增加,納米科學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的技術。
■新聞緣起
近期一份與大氣顆粒物有關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引起關注,該報告通過對二十多年來對歐美三十多個城市的流行病學數據和空氣中顆粒污染物的關系研究發現,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環境空氣中大氣顆粒物濃度和顆粒物尺寸密切相關———空氣中一些納米尺度的顆粒成為人們心肺疾病誘因。
現在,納米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在一些人眼中,“納米”儼然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在納米“滿天飛”的今天,“納米安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頻頻見諸報端的“納米是否有害健康”的報道更加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