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和財政補貼方面均對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推動了三元材料向高鎳方向發展。然而在高鎳三元材料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卻困難重重,其中之一便是高鎳三元材料的特殊性對其生產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國粉體網聯合中國顆粒學會能源顆粒材料專委會將于2018年9月27-28日在南京舉辦“第二屆能源顆粒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高峰論壇”,并邀請中南大學胡國榮教授為業內人士帶來《高鎳三元材料對生產裝備的特殊要求》的報告。精彩報告,不容錯過!
三元材料的生產中,混料磨料、高溫燒結、粉碎分解是其三大主要環節,每個環節的控制以及設備的性能都會對最終產品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且生產高鎳三元材料對工藝、裝備、環境以及氣氛燈要求更高。相比于低鎳三元材料,高鎳三元材料對生產設備有很多特殊要求。因此想要生產高質量的高鎳三元材料,就要了解其對生產設備的特殊要求,選擇符合要求的一系列燒結、粉碎和運輸等關鍵設備。
高鎳三元材料對窯爐的特殊要求
高鎳三元材料在前驅體燒結和材料生產環境方面的要求都較為苛刻,對燒結窯爐的要求表現為以下內容:
產品在存儲使用過程中容易吸潮成果凍狀,不易調漿和極片涂布,因此正極材料企業對窯爐設備等生產設備的各項性能要求都比較高;
高鎳材料必須在純氧氣氛中高溫合成,窯爐材質必須耐氧氣腐蝕;
高鎳三元材料使用氫氧化鋰做鋰源進行高溫合成,氫氧化鋰容易揮發且堿性很強,窯爐材質必須耐堿腐蝕。
目前高鎳三元材料生產主要采用密封輥道窯,而國內能生產該類設備的企業比較少,還無法完全滿足高鎳三元材料的制備要求。
除此以外,高鎳三元材料的生產對粉碎、干燥、運輸等設備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高鎳三元電池的制造對水分比較敏感,在前驅體生產中,干燥操作決定了前驅體成品的水分含量,并且對晶體結構有一定的影響,干燥設備能否正確選擇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操作環境和生產成本。因此作為正極材料企業而言,選擇正確的生產設備對高鎳三元材料的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胡國榮教授作為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產業化方面的專家,致力于推動高鎳三元材料的產業化發展。講述高鎳三元對生產裝備的特殊要求,現場答疑解惑,9月27-28日,胡教授在南京上秦淮假日酒店與您不見不散!
胡國榮教授簡介
胡國榮,中南大學教授,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先進電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理事,中國鋰電池協會理事,國際電源商情編委,鋰電池通訊編委。
主要從事電化學理論與應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發明取得了突出成果。曾主持和參加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 包括國家發改委重大產業化專項一項,國家科技部“863” 項目一項,負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一項,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一項以及湖南省重點科技項目多項。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成功實現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