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11月1日上午,民營企業座談會開幕。
座談會上,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作為醫藥行業企業家代表作了主題為“營造產業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民族藥企核心競爭力”的發言,他表示,促進我國醫藥產業發展,核心是培育民族藥企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孫飄揚分析了當前我國醫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并就進一步優化創新藥鼓勵政策制度、穩妥開展一致性評價藥品的集中采購試點工作以及合理降低企業成本建言獻策。
作為列席發言的十位企業家之一,這份殊榮源自于恒瑞千億市值身價。今年6月6日收盤時,恒瑞醫藥市值破3000億大關,總市值達到3034.70億元。近日,恒瑞發布2018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收入124.59億元、歸母凈利29.12億元、扣非歸母凈利27.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77%、25.10%、22.16%;實現EPS0.79元,業績超出市場預期。
光大證券點評為:新老品種多點開花,業績增速逐季提升。
公司2018Q1到Q3單季度收入增速分別為22%、23%、26%,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7%、26%、33%,逐季提升趨勢明顯。公司業績增速持續提升得益于19K、吡咯替尼、白蛋白紫杉醇等新品種的上市逐步放量,未來幾年將加快放量。另外,多西他賽、伊立替康、阿帕替尼等原有大品種仍然有較快增長。
研發投入在高基數上高增長,重磅創新藥進入收獲期。公司2018Q1-3研發費用達17.4億,同比增長40%,相比于2018H1的27%,增速在高基數基礎上繼續提升。2018Q1-3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提升至13.94%。公司在研管線數量和質量均為國內一流,其中19K、吡咯替尼、白蛋白紫杉醇等重磅新品今年先后獲批,還有26個品種納入優先審評,有望陸續獲批。其中PD-1有望國產首家獲批,肝癌、胃癌、肺癌等適應癥正處在2、3期,后續適應癥拓展空間較大。公司在研創新藥有2個處于生產申報階段,11個處于3期臨床,6個2期臨床,19個1期臨床,11個獲批臨床,儲備極其豐富。
此外,制劑出口穩步拓展,海外產品線逐漸豐富。公司今年已獲得磺達肝癸鈉、塞替派和地氟烷三個品種的ANDA批準,托伐普坦片獲得暫時批準。這四個品種競爭格局優良,競爭對手都在3家以內,預計將實現較高的利潤水平。目前,公司已經有13個品種獲FDA批準,主要集中在抗腫瘤和麻醉領域,產品互補性強,協同效應顯著。
而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業績提升源自大量增加的銷售人員及仿制藥的銷售業績提升。
前三季度其銷售費用就達到46.4億元,占總營收37%。恒瑞醫藥的銷售費用年年創新高,近幾年更是大幅上漲,2017年銷售費用高達51.88億。而按照年平均22%的增速,2018全年銷售費用預計超過60億元。銷售費用的增長跟員工人數有直接聯系,恒瑞醫藥的員工人數自2012年起就以每年平均2000人的數量遞增,截止2018年三季度,總人數高達1.48萬人,數據顯示,凈增的人員屬性基本上是銷售人員,即醫藥代表們。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增長為17.4億元,同比增長39.7%。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14%,不到銷售費用的40%。相比之下,盡管研發費用年年投入加大,仍離銷售費用有不小的差距。
恒瑞雖是創新藥龍頭,但收入仍以仿制藥為主。恒瑞的藥物開發圍繞“創新+仿制藥+國際注冊”功能板塊,2017年有 17 個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全年提交國內申請154件,國際PCT申請45件,不過目前仍只有兩款創新藥獲審批上市,其余均為仿制藥。
但這些似乎無法撼動恒瑞醫藥在國內“研發一哥”的地位。目前,恒瑞醫藥仍是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的研究和生產基地之一。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