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我國非金屬礦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的體制、產品結構、深加工技術及礦山環境等問題,并進行了相關的討論。在此基礎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我國21世紀非金屬礦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非金屬礦產;開發;綜述;對策
1 我國非屬礦產資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非金屬資源總量豐富、礦產種類較齊全、但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業已發現的礦產有200多種,在我國已發現的礦種達171種,其中,非金屬礦產95種,占55.56%。非金屬礦產中,儲量具世界首位的礦產有石膏、石灰石、菱鎂礦、石墨、膨潤土和重晶石等;具世界第二位的礦產有滑石、螢石、硅灰石和芒硝等;具世界第三位的礦產有珍珠巖、沸石、硼石等;其次,高嶺石、石棉、鋁土礦、天青石等也名列前茅;另外凹凸棒石、海泡石、硅藻土、藍晶石、伊利石、葉蠟石等潛在儲量也很大;大理石、花崗巖的資源也十分豐富,且質地優良,花色美觀,具較大的市場競爭力,其開發利用前景開闊。
2 我國非金屬礦產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無論從品種、產量、產品質量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進步。但是,與國外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在非金屬礦產開發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金屬礦產品生產企業數量多,但規模較小。據建材部門統計,1997年全國鄉及鄉以上非金屬礦采選和制品加工企業有17518個。這些生產廠家以小規模的鄉鎮和私營企業為主,在全國范圍內尚未形成占有較大市場分額、能抵御市場風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對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有重要影響的非金屬礦產品或制品生產企業和生產集團,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這些企業往往受利益驅動,對礦產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采富棄貧,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不重視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排放的“三廢”治理率低,誘發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時有發生。
(2)非金屬礦產品中深加工產品比重低,產品結構有待調整。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其中一些礦產品如菱鎂礦、螢石、重晶石、石墨、滑石、硅灰石等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貿易額具世界首位。但應該看到,我國非金屬礦行業的競爭能力多來源于資源、成本和區位等方面的自然優勢,這種優勢隨著新技術革新的發展正在逐漸失去。我國非金屬礦生產主要為原礦和初加工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所占的比重比較低,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及國際市場對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要求。這些新材料包括:機械工業和航天航天工業使用的石墨密封材料、石墨潤滑劑、石棉摩擦材料、高溫潤滑涂料,電子工業使用的石墨導電涂料、黑白和彩色顯像管石墨乳、熔煉水晶等,以珍珠巖、石膏、硅藻土、石灰石、蛭石、石英、石棉等為基本原料制成的保溫、隔熱、防火和節能材料以及輕質高強度建筑裝飾材料,用硅藻土、珍珠巖、蛋白土為原料生產的助濾材料,用高嶺土、沸石為原料生產的分子篩和催化劑,用石英等為原料生產的光電材料、玻璃纖維、偏硅酸鈉和白碳黑,用膨潤土等為原料生產的活性白土和有機土,用云母為原料生產的云母紙和云母板,用硅藻土、膨潤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等為原料生產的吸附和環保材料,用各種粘土礦物、高鋁礦物、菱鎂礦、石墨等為原料生產的新型耐火材料,用花崗巖和大理石加工的各種建筑板材等。這些非金屬深加工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1],但國內只能生產其中的一部分產品,如石墨密封材料、蛭石、熔煉水晶、膨潤土、云母板等產品。相反,一些粗加工產品生產總量供大于求,產品出現積壓。如滑石,近20年滑石產量翻了兩翻,達到240萬t,國內需求由38萬t上升到120萬t,而出口數量并沒有成倍增長,每年大約有20萬t的滑石產品積壓[2]。石墨行業也是如此,我國石墨的年生產能力近140萬t,而市場需求僅70萬t,行業平均庫存率達21%左右[3]。一方面國內初加工產品積壓滯銷,另一方面國家每年化巨額外匯進口這些深加工產品。多年來,我國每年都以高于我國出口滑石粉4倍的以上的價格進口萬t左右的微細目滑石,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產品是使用中國滑石原料生產的。因此,增加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的比重,調整產品結構仍是我國非金屬開發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3)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及設備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國非金屬礦深加工設備發展較快,超細粉碎和精細分級設備的制造廠家已有幾十家,可生產氣流磨、機械沖擊式磨機、攪拌球磨機、振動球磨機、旋轉筒式球蘑機、連續式行星球蘑機、塔式磨、旋磨機、自粉磨機、高壓射流粉磨機等各種超細粉碎設備和各種干式、濕式精細分級設備[4]。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及設備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深加工所需要的大型設備較少,自動控制和調節水平較低,一些超細粉碎工藝設備及生產線基本上依賴人工并憑經驗進行操作或控制,從而使產品質量不穩定,單位產品能耗偏高,環境污染嚴重;裝備制造商雖然多,但規模較小,工藝配套技術較低,缺乏具有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集設備制造、工藝設計、工程建設的大型企業。因此,分級設備尤其是干式分級設備還存在著單機處理能力低、分級細度和精度低的問題。
(4)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技術還不能滿足塑料、橡膠、涂料、膠粘劑、油墨等工業中對表面改性非金屬礦物的要求。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改性活化工藝相對落后,藥劑量大,包覆效果差,活化程度低,不能滿足用戶要求;表面改性所使用的偶聯劑品種較少且質量不穩定,不能滿足粉體表面改性的要求。
(5)非金屬礦選礦提純技術,尤其是高純加工技術相對落后。非金屬礦選礦工藝和設備還難以滿足現代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對非金屬礦物原料的高純度要求,微細粒選礦提純技術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滯后。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
3 21世紀我國非金屬礦開發利用對策
人類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海洋開發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為主的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產業也將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所有這些產業都與非金屬礦物原料或礦物材料密切相關。這為我國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因此,制定適合我國非金屬礦開發利用對策,對我國非金屬礦業的健康發展,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根據上述的相關討論,提出以下關于我國21世紀非金屬礦產開發的對策:
(1)對現有非金屬礦開采開發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實現中小企業的聯合和協作,從而重新構造企業規模,優化企業結構。從國內外工業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必須適應大規模生產。非金屬礦企業作為一個原材料工業企業,擁有得天獨厚得資源優勢,應在國家現有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由行業主管部門,在現有大型企業中選擇出資源雄厚、技術較強的骨干企業,并以其為主體,按照資源產品系列,對主體企業內部及協作的中小鄉鎮企業和私人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松散、半緊密、緊密的企業集團。鼓勵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淘汰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小型企業,逐步建立占有較大市場分額、對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有重要影響的非金屬礦產品或制品生產企業或企業集團,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方式。
(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現階段,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穩定協調原礦和初級加工產品,減少能耗高、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粗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非金屬礦生產企業大力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重點發展與當前國家新興產業相配套的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例如:開發研制與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化、特種涂料等新興產業有關的摩擦密封材料,保溫、隔熱、防火和節能材料,輕質高強建筑裝飾材料,環保材料及新型耐火材料。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開發能力。加強國內科研院所對非金屬礦的開發研制工作和橫向聯合,鼓勵企業參與新產品的開發,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提高非金屬礦的粉碎、選礦技術裝備水平和采選回收率。加強非金屬礦物物化性能的研究工作,拓寬非金屬礦產品的應用領域。
(4)搞好礦山環境治理,堅決取締非法亂采濫挖現象。健全和加強國家礦產資源管理職能,依法保護礦產資源的國有性,堅決取締非法開采和亂采濫挖現象。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提高對礦山三廢的處理水平,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老路。(作者:王吉中,李賦平,孫永華,孫惠芳)
參考文獻:
[1] 鄭水林.中國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現狀、機遇、挑戰和發展趨勢[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0,(5):1-8.
[2] 于德福.石墨行業的困難狀況帶給我們的反思[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3,(2):2-3.
[3] 賈岫莊.2003年我國滑石進出回顧和展望[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3,(4):59-61.
[4] 鄭水林,祖占良.非金屬礦物粉體加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4,(4):3-6.
關鍵詞:非金屬礦產;開發;綜述;對策
1 我國非屬礦產資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非金屬資源總量豐富、礦產種類較齊全、但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業已發現的礦產有200多種,在我國已發現的礦種達171種,其中,非金屬礦產95種,占55.56%。非金屬礦產中,儲量具世界首位的礦產有石膏、石灰石、菱鎂礦、石墨、膨潤土和重晶石等;具世界第二位的礦產有滑石、螢石、硅灰石和芒硝等;具世界第三位的礦產有珍珠巖、沸石、硼石等;其次,高嶺石、石棉、鋁土礦、天青石等也名列前茅;另外凹凸棒石、海泡石、硅藻土、藍晶石、伊利石、葉蠟石等潛在儲量也很大;大理石、花崗巖的資源也十分豐富,且質地優良,花色美觀,具較大的市場競爭力,其開發利用前景開闊。
2 我國非金屬礦產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無論從品種、產量、產品質量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進步。但是,與國外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在非金屬礦產開發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金屬礦產品生產企業數量多,但規模較小。據建材部門統計,1997年全國鄉及鄉以上非金屬礦采選和制品加工企業有17518個。這些生產廠家以小規模的鄉鎮和私營企業為主,在全國范圍內尚未形成占有較大市場分額、能抵御市場風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對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有重要影響的非金屬礦產品或制品生產企業和生產集團,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這些企業往往受利益驅動,對礦產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采富棄貧,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不重視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排放的“三廢”治理率低,誘發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時有發生。
(2)非金屬礦產品中深加工產品比重低,產品結構有待調整。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其中一些礦產品如菱鎂礦、螢石、重晶石、石墨、滑石、硅灰石等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貿易額具世界首位。但應該看到,我國非金屬礦行業的競爭能力多來源于資源、成本和區位等方面的自然優勢,這種優勢隨著新技術革新的發展正在逐漸失去。我國非金屬礦生產主要為原礦和初加工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所占的比重比較低,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及國際市場對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要求。這些新材料包括:機械工業和航天航天工業使用的石墨密封材料、石墨潤滑劑、石棉摩擦材料、高溫潤滑涂料,電子工業使用的石墨導電涂料、黑白和彩色顯像管石墨乳、熔煉水晶等,以珍珠巖、石膏、硅藻土、石灰石、蛭石、石英、石棉等為基本原料制成的保溫、隔熱、防火和節能材料以及輕質高強度建筑裝飾材料,用硅藻土、珍珠巖、蛋白土為原料生產的助濾材料,用高嶺土、沸石為原料生產的分子篩和催化劑,用石英等為原料生產的光電材料、玻璃纖維、偏硅酸鈉和白碳黑,用膨潤土等為原料生產的活性白土和有機土,用云母為原料生產的云母紙和云母板,用硅藻土、膨潤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等為原料生產的吸附和環保材料,用各種粘土礦物、高鋁礦物、菱鎂礦、石墨等為原料生產的新型耐火材料,用花崗巖和大理石加工的各種建筑板材等。這些非金屬深加工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1],但國內只能生產其中的一部分產品,如石墨密封材料、蛭石、熔煉水晶、膨潤土、云母板等產品。相反,一些粗加工產品生產總量供大于求,產品出現積壓。如滑石,近20年滑石產量翻了兩翻,達到240萬t,國內需求由38萬t上升到120萬t,而出口數量并沒有成倍增長,每年大約有20萬t的滑石產品積壓[2]。石墨行業也是如此,我國石墨的年生產能力近140萬t,而市場需求僅70萬t,行業平均庫存率達21%左右[3]。一方面國內初加工產品積壓滯銷,另一方面國家每年化巨額外匯進口這些深加工產品。多年來,我國每年都以高于我國出口滑石粉4倍的以上的價格進口萬t左右的微細目滑石,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產品是使用中國滑石原料生產的。因此,增加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的比重,調整產品結構仍是我國非金屬開發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3)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及設備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國非金屬礦深加工設備發展較快,超細粉碎和精細分級設備的制造廠家已有幾十家,可生產氣流磨、機械沖擊式磨機、攪拌球磨機、振動球磨機、旋轉筒式球蘑機、連續式行星球蘑機、塔式磨、旋磨機、自粉磨機、高壓射流粉磨機等各種超細粉碎設備和各種干式、濕式精細分級設備[4]。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及設備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深加工所需要的大型設備較少,自動控制和調節水平較低,一些超細粉碎工藝設備及生產線基本上依賴人工并憑經驗進行操作或控制,從而使產品質量不穩定,單位產品能耗偏高,環境污染嚴重;裝備制造商雖然多,但規模較小,工藝配套技術較低,缺乏具有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集設備制造、工藝設計、工程建設的大型企業。因此,分級設備尤其是干式分級設備還存在著單機處理能力低、分級細度和精度低的問題。
(4)非金屬礦物表面改性技術還不能滿足塑料、橡膠、涂料、膠粘劑、油墨等工業中對表面改性非金屬礦物的要求。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改性活化工藝相對落后,藥劑量大,包覆效果差,活化程度低,不能滿足用戶要求;表面改性所使用的偶聯劑品種較少且質量不穩定,不能滿足粉體表面改性的要求。
(5)非金屬礦選礦提純技術,尤其是高純加工技術相對落后。非金屬礦選礦工藝和設備還難以滿足現代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對非金屬礦物原料的高純度要求,微細粒選礦提純技術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滯后。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
3 21世紀我國非金屬礦開發利用對策
人類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海洋開發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為主的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產業也將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所有這些產業都與非金屬礦物原料或礦物材料密切相關。這為我國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因此,制定適合我國非金屬礦開發利用對策,對我國非金屬礦業的健康發展,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根據上述的相關討論,提出以下關于我國21世紀非金屬礦產開發的對策:
(1)對現有非金屬礦開采開發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實現中小企業的聯合和協作,從而重新構造企業規模,優化企業結構。從國內外工業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必須適應大規模生產。非金屬礦企業作為一個原材料工業企業,擁有得天獨厚得資源優勢,應在國家現有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由行業主管部門,在現有大型企業中選擇出資源雄厚、技術較強的骨干企業,并以其為主體,按照資源產品系列,對主體企業內部及協作的中小鄉鎮企業和私人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松散、半緊密、緊密的企業集團。鼓勵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淘汰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小型企業,逐步建立占有較大市場分額、對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有重要影響的非金屬礦產品或制品生產企業或企業集團,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方式。
(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現階段,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穩定協調原礦和初級加工產品,減少能耗高、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粗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非金屬礦生產企業大力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重點發展與當前國家新興產業相配套的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例如:開發研制與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化、特種涂料等新興產業有關的摩擦密封材料,保溫、隔熱、防火和節能材料,輕質高強建筑裝飾材料,環保材料及新型耐火材料。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開發能力。加強國內科研院所對非金屬礦的開發研制工作和橫向聯合,鼓勵企業參與新產品的開發,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提高非金屬礦的粉碎、選礦技術裝備水平和采選回收率。加強非金屬礦物物化性能的研究工作,拓寬非金屬礦產品的應用領域。
(4)搞好礦山環境治理,堅決取締非法亂采濫挖現象。健全和加強國家礦產資源管理職能,依法保護礦產資源的國有性,堅決取締非法開采和亂采濫挖現象。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提高對礦山三廢的處理水平,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老路。(作者:王吉中,李賦平,孫永華,孫惠芳)
參考文獻:
[1] 鄭水林.中國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現狀、機遇、挑戰和發展趨勢[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0,(5):1-8.
[2] 于德福.石墨行業的困難狀況帶給我們的反思[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3,(2):2-3.
[3] 賈岫莊.2003年我國滑石進出回顧和展望[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3,(4):59-61.
[4] 鄭水林,祖占良.非金屬礦物粉體加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非金屬工業導刊,200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