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從云南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新穎的銀催化合成方法,高效精準地合成了一系列結構多樣的多取代吡咯類化合物。這一合成策略對高效合成抗腫瘤生物堿Lamellarin L具有重大意義。
多取代吡咯是一類具有代表性N-雜五元環骨架,廣泛應用于醫藥、材料及農藥領域。傳統的吡咯合成策略通常是偶聯環化反應,其中包括一些經典的路徑。近年,也有文獻報道基于傳統策略的金屬催化多組分偶聯環化反應合成多取代吡咯類化合物的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吡咯環構建大多需要對反應底物進行預官能活化,導致合成需要多步反應來完成,總收率較低,不具備原子經濟性等。因此,發展新穎的反應策略,設計簡捷高效并具有多取代選擇性的吡咯化合物制備方法,是有機合成方法學領域極具挑戰的研究課題。
云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林軍、金毅教授團隊與邵志會教授團隊,以及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毛帥合作,以簡單易得的烯胺酮和卡賓前體為原料,巧妙設計出一種金屬銀催化條件下的插入反應策略,實現了具有高效、區域選擇性和化學選擇性兼備的吡咯環構筑方法。
通過機理控制實驗表明,這一方法在金屬銀離子的催化下,經歷了一個“C-C鍵插入”—“環化縮合”—“選擇性基團遷移”的三聯串級反應過程。此過程具備高度的化學選擇性與區域選擇性,其中的金屬銀離子配位性能起到了特殊的影響。
此外,研究人員還成功地把這一反應策略應用到合成Lamellarin L——一種海洋天然合成的抗腫瘤生物堿的路徑中,通過和已報道的全合成文獻數據比較,新的研究路徑不僅縮短了制備這種抗腫瘤生物堿的合成步驟,還提高了總的反應產出率。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上。
(在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江岸)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如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