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稀土磁材行業,從建國初的一窮二白,發展到現在的全球磁材制造中心,前后僅經歷了50余年的時間,可謂是全球磁材行業變革的一個奇跡。這期間,我國永磁材料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我國已經陸續成為AlNiCo,鐵氧體永磁和Nd-Fe-B的全球制造中心;
2. 我國的人均磁材消費值由1990年的0.217噸猛增到2003年的1.026噸。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雖然已經成為稀土永磁材料的生產大國,但還不是生產強國,要想真正成為全球范圍的行業領先者,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1 我國永磁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產品產量和產值不適配
從近幾年發展的趨勢來看,盡管我國的永磁產量增長的勢頭咄咄逼人,并且已經在多個產品領域占據了世界頭把交椅,但是從產值上看,我國產品的附加值明顯偏低,這樣的局面嚴重削弱了我國永磁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1.2 綜合研發能力、產品性能和技術含量低
我國現有約十家左右的專門從事磁性材料研究開發的機構:中科院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磁性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磁性材料研究所、包頭稀土研究院、中國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北京新嘉和通磁性材料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重慶鋼鐵研究所、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磁研所等,與國外相比,專業研究機構數量偏少,平均科研實力不強。
由于我國永磁產業在產品深加工和后處理工藝上的不足,造成我國永磁成品的性能相對較低 ,并且一些基礎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相對困難,使得我國產品在性能方面,很少能夠滿足高端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也很少具有更好的綜合性能。同時,由于永磁產業下游行業的拉動更多的來自于國外廠商,因此,在磁體的整機研發技術和能力方面,我國的永磁制造商與國外相比也存在劣勢。
就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產工藝而言,我國磁材行業大部分企業仍然屬于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這種綜合研發能力、產品性能和技術含量偏低的狀況,對于我國永磁行業的持續性增長是一個核心問題。
1.3 專利限制是我國永磁產業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
由于Nd-Fe-B的專利被日本和歐美企業所把持,我國的Nd-Fe-B生產企業進入歐美和日本市場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國現已成為全球燒結Nd-Fe-B磁體主導生產者,而國內企業中,只有六家公司擁有住友特殊金屬公司的燒結Nd-Fe-B磁體許可,它們是:北京中科三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區京磁技術公司、安泰科技、北京清華銀納高科技發展公司、寧波韻升( 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貿易公司,這一專利許可的費用高達幾百萬美元;同時,我國的粘結Nd-Fe-B磁體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因而粘結Nd-Fe-B生產的企業還不多,象中科三環的上海愛普生公司等較大型企業,由于其產品幾乎全部用于出口,由于專利覆蓋問題,就必須從麥格昆磁購買磁粉,以生產能夠出口到專利覆蓋區的粘結Nd-Fe-B磁體。而一些小企業則從國內的生產粘結磁粉的廠家購進粘結磁粉,生產出的磁體也僅在國內銷售。
在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發展迅速增長的今天,不僅因為稀土材料高端應用市場主要在日本和歐洲,還因為國內市場的飽和最終會導致國內一些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海外擴張,那個時候,專利的壁壘將成為我國企業實現規模化擴張、進軍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也將成為我國磁材行業真正成為世界領先者的最大憂慮。
1.4 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速度慢
我國大部分企業很少與科研機構聯合甚至與科研機構根本就不聯系,企業生產企業的產品,研究機構搞自己的研究,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脫節。這個問題的存在與我國相關制度不健全以及傳統的科研習慣不無關系,且直接影響到我國技術成果的轉化效果與速度。就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速度來看,我國企業明顯落后于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發明Nd-Fe-B僅落后于歐美3個月,但日本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可以規模生產40M以上的Nd-Fe-B,我國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可以規模生產40M以上的Nd-Fe-B。有消息報道,日本公司已經開始著手生產55M以上Nd-Fe-B,但中國企業目前還不能規模生產48M以上的Nd-Fe-B,另外,我國在工序組合、防腐工藝方面還落后于日本企業,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能力較弱,體制還不夠完善。
1.5 對于客戶要求和市場把握不足
我國的Nd-Fe-B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但主要以代理銷售為主,還沒有形成自身的營銷網絡和銷售渠道,在這種狀況下,我國企業很難十分準確的把握市場和客戶關系。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銷售的價格大大低于日本企業的銷售價格。部分日本廠商代理中國產品銷售往往可以獲得超過自己生產的利潤。
同時,對于市場認知的不足和市場差異化產生的市場機遇的不夠敏感,也是我國許多磁材生產廠家在研發和推出新產品的過程所存在的問題。這種對市場和客戶認知的把握,正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而逐步加強。
1.6 產品檔次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場
從全球看,Nd-Fe-B應用最多的領域在計算機VCM、新型電機、MRI等高技術領域,但我國產品在這些領域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小,這與中國稀土永磁業的產業化能力、產品質量、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均存在一定的關系。對于稀土永磁的細分市場,我國產品主要集中于中低檔市場的需求,而對于高科技產品的高端細分市場,我國的產品在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眾多環節上都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如何把握中低端細分市場并進一步拓展高端產品市場,是我國稀土永磁產業真正走向強大的必經之路。
1.7 產業資源過度分散,企業規模化效益不足
以Nd-Fe-B磁材生產為例,目前,我國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的廠家約有45~48家,其中50~100噸/月的約20家,150~200噸/月約15家,250~300噸/月的約8家,500~600噸/月的約3家 ,1000噸/月的僅1家。我國主要生產Nd-Fe-B磁體和投資生產Nd-Fe-B磁體的上市企業主要有:中科三環高科、北京安泰、寧波韻升、津濱發展、太原剛玉、首鋼煙臺和金田銅業,其中燒結和粘結Nd-Fe-B總產量年均在千噸以上的只有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北京安泰, 其他企業的產量在幾百噸左右。
目前,我國達到粘結Nd-Fe-B磁體規模生產的企業是上海愛普森公司(合資),從剛開始的5噸/月,增加到現在的20噸/月,此外,成都銀河新型復合材料廠,其產量已經達到300噸/年,并將在中國創業板上市。另外,像寧波韻升也已經形成年產300噸粘結Nd-Fe-B的生產能力,其他粘結Nd-Fe-B企業的規模都非常小,年產幾十噸。
總之,中國的永磁行業中規模大的企業不多,無法與國際型大公司相比,從規模上缺乏競爭力。
2 中國永磁企業發展建議
面臨以上七大問題,我國永磁行業有必要對其內部管理與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筆者認 為就目前而言,可以實施以下兩條措施。
2.1 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產業整合
對于那些發展剛剛開始,缺乏關鍵技術與資源,迫切需要規模化發展的企業而言,資本整合是一條較為快捷有效的發展道路。因為單靠企業內部發展很難在短期內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大,所以只有借助資本市場運作才能夠達到目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產業整合不僅可 以獲得發展的加速度,擁有先進的裝備,完整與合理的生產線,還可能獲得一定的專利授權 ,順利進入某些產品的主流市場。
當然,資本整合這種方式并不是對任何企業都受用的,只有那些資金實力雄厚,能承擔資本運營帶來的巨大風險的企業才可以嘗試這種發展方式。國內應用資本整合的典型成功實例主要有安泰科技、中科三環和橫店集團。這三家企業通過資本整合,一方面在縱向對企業的產業鏈進行了擴展,另一方面在橫向使企業的產品組合增多,實現相關多樣化發展。從而在永磁行業的競爭中取得了主動,獲得了必要的專利授權,為其在永磁業務領域內規模擴展以及在永磁行業內站穩腳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 在市場和技術開發上爭取主動
規模擴張是中國永磁行業企業走向國際競爭舞臺的捷徑,但同時企業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規模上的擴張一定要給本企業帶來技術上的好處,不能盲目化,否則只等于為自己在競爭中向水平方向邁進一步,沒有讓企業向國際水平更上一個臺階。畢竟,最終永磁行業的發展要靠技術來推進。因此,對于目前的中國永磁行業企業來說,除了要縮短規模上與領先企業的差距外,還要注重技術和市場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在目前國家技術開發管理體制尚未沖破審批制和計劃形態框框的形勢下,企業要做產品創新的主體,將新產品研制活動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項目結合起來,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1. 我國已經陸續成為AlNiCo,鐵氧體永磁和Nd-Fe-B的全球制造中心;
2. 我國的人均磁材消費值由1990年的0.217噸猛增到2003年的1.026噸。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雖然已經成為稀土永磁材料的生產大國,但還不是生產強國,要想真正成為全球范圍的行業領先者,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1 我國永磁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產品產量和產值不適配
從近幾年發展的趨勢來看,盡管我國的永磁產量增長的勢頭咄咄逼人,并且已經在多個產品領域占據了世界頭把交椅,但是從產值上看,我國產品的附加值明顯偏低,這樣的局面嚴重削弱了我國永磁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1.2 綜合研發能力、產品性能和技術含量低
我國現有約十家左右的專門從事磁性材料研究開發的機構:中科院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磁性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磁性材料研究所、包頭稀土研究院、中國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北京新嘉和通磁性材料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重慶鋼鐵研究所、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磁研所等,與國外相比,專業研究機構數量偏少,平均科研實力不強。
由于我國永磁產業在產品深加工和后處理工藝上的不足,造成我國永磁成品的性能相對較低 ,并且一些基礎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相對困難,使得我國產品在性能方面,很少能夠滿足高端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也很少具有更好的綜合性能。同時,由于永磁產業下游行業的拉動更多的來自于國外廠商,因此,在磁體的整機研發技術和能力方面,我國的永磁制造商與國外相比也存在劣勢。
就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產工藝而言,我國磁材行業大部分企業仍然屬于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這種綜合研發能力、產品性能和技術含量偏低的狀況,對于我國永磁行業的持續性增長是一個核心問題。
1.3 專利限制是我國永磁產業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
由于Nd-Fe-B的專利被日本和歐美企業所把持,我國的Nd-Fe-B生產企業進入歐美和日本市場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國現已成為全球燒結Nd-Fe-B磁體主導生產者,而國內企業中,只有六家公司擁有住友特殊金屬公司的燒結Nd-Fe-B磁體許可,它們是:北京中科三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區京磁技術公司、安泰科技、北京清華銀納高科技發展公司、寧波韻升( 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貿易公司,這一專利許可的費用高達幾百萬美元;同時,我國的粘結Nd-Fe-B磁體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因而粘結Nd-Fe-B生產的企業還不多,象中科三環的上海愛普生公司等較大型企業,由于其產品幾乎全部用于出口,由于專利覆蓋問題,就必須從麥格昆磁購買磁粉,以生產能夠出口到專利覆蓋區的粘結Nd-Fe-B磁體。而一些小企業則從國內的生產粘結磁粉的廠家購進粘結磁粉,生產出的磁體也僅在國內銷售。
在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發展迅速增長的今天,不僅因為稀土材料高端應用市場主要在日本和歐洲,還因為國內市場的飽和最終會導致國內一些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海外擴張,那個時候,專利的壁壘將成為我國企業實現規模化擴張、進軍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也將成為我國磁材行業真正成為世界領先者的最大憂慮。
1.4 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速度慢
我國大部分企業很少與科研機構聯合甚至與科研機構根本就不聯系,企業生產企業的產品,研究機構搞自己的研究,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脫節。這個問題的存在與我國相關制度不健全以及傳統的科研習慣不無關系,且直接影響到我國技術成果的轉化效果與速度。就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速度來看,我國企業明顯落后于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發明Nd-Fe-B僅落后于歐美3個月,但日本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可以規模生產40M以上的Nd-Fe-B,我國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可以規模生產40M以上的Nd-Fe-B。有消息報道,日本公司已經開始著手生產55M以上Nd-Fe-B,但中國企業目前還不能規模生產48M以上的Nd-Fe-B,另外,我國在工序組合、防腐工藝方面還落后于日本企業,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能力較弱,體制還不夠完善。
1.5 對于客戶要求和市場把握不足
我國的Nd-Fe-B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但主要以代理銷售為主,還沒有形成自身的營銷網絡和銷售渠道,在這種狀況下,我國企業很難十分準確的把握市場和客戶關系。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銷售的價格大大低于日本企業的銷售價格。部分日本廠商代理中國產品銷售往往可以獲得超過自己生產的利潤。
同時,對于市場認知的不足和市場差異化產生的市場機遇的不夠敏感,也是我國許多磁材生產廠家在研發和推出新產品的過程所存在的問題。這種對市場和客戶認知的把握,正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而逐步加強。
1.6 產品檔次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場
從全球看,Nd-Fe-B應用最多的領域在計算機VCM、新型電機、MRI等高技術領域,但我國產品在這些領域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小,這與中國稀土永磁業的產業化能力、產品質量、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均存在一定的關系。對于稀土永磁的細分市場,我國產品主要集中于中低檔市場的需求,而對于高科技產品的高端細分市場,我國的產品在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眾多環節上都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如何把握中低端細分市場并進一步拓展高端產品市場,是我國稀土永磁產業真正走向強大的必經之路。
1.7 產業資源過度分散,企業規模化效益不足
以Nd-Fe-B磁材生產為例,目前,我國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的廠家約有45~48家,其中50~100噸/月的約20家,150~200噸/月約15家,250~300噸/月的約8家,500~600噸/月的約3家 ,1000噸/月的僅1家。我國主要生產Nd-Fe-B磁體和投資生產Nd-Fe-B磁體的上市企業主要有:中科三環高科、北京安泰、寧波韻升、津濱發展、太原剛玉、首鋼煙臺和金田銅業,其中燒結和粘結Nd-Fe-B總產量年均在千噸以上的只有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北京安泰, 其他企業的產量在幾百噸左右。
目前,我國達到粘結Nd-Fe-B磁體規模生產的企業是上海愛普森公司(合資),從剛開始的5噸/月,增加到現在的20噸/月,此外,成都銀河新型復合材料廠,其產量已經達到300噸/年,并將在中國創業板上市。另外,像寧波韻升也已經形成年產300噸粘結Nd-Fe-B的生產能力,其他粘結Nd-Fe-B企業的規模都非常小,年產幾十噸。
總之,中國的永磁行業中規模大的企業不多,無法與國際型大公司相比,從規模上缺乏競爭力。
2 中國永磁企業發展建議
面臨以上七大問題,我國永磁行業有必要對其內部管理與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筆者認 為就目前而言,可以實施以下兩條措施。
2.1 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產業整合
對于那些發展剛剛開始,缺乏關鍵技術與資源,迫切需要規模化發展的企業而言,資本整合是一條較為快捷有效的發展道路。因為單靠企業內部發展很難在短期內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大,所以只有借助資本市場運作才能夠達到目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產業整合不僅可 以獲得發展的加速度,擁有先進的裝備,完整與合理的生產線,還可能獲得一定的專利授權 ,順利進入某些產品的主流市場。
當然,資本整合這種方式并不是對任何企業都受用的,只有那些資金實力雄厚,能承擔資本運營帶來的巨大風險的企業才可以嘗試這種發展方式。國內應用資本整合的典型成功實例主要有安泰科技、中科三環和橫店集團。這三家企業通過資本整合,一方面在縱向對企業的產業鏈進行了擴展,另一方面在橫向使企業的產品組合增多,實現相關多樣化發展。從而在永磁行業的競爭中取得了主動,獲得了必要的專利授權,為其在永磁業務領域內規模擴展以及在永磁行業內站穩腳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 在市場和技術開發上爭取主動
規模擴張是中國永磁行業企業走向國際競爭舞臺的捷徑,但同時企業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規模上的擴張一定要給本企業帶來技術上的好處,不能盲目化,否則只等于為自己在競爭中向水平方向邁進一步,沒有讓企業向國際水平更上一個臺階。畢竟,最終永磁行業的發展要靠技術來推進。因此,對于目前的中國永磁行業企業來說,除了要縮短規模上與領先企業的差距外,還要注重技術和市場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在目前國家技術開發管理體制尚未沖破審批制和計劃形態框框的形勢下,企業要做產品創新的主體,將新產品研制活動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項目結合起來,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