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7月26日消息,雖然東京奧運會因新冠疫影響情推遲一年,但據悉豐田如期推出了固態電池原型產品,并在概念車上運行。
豐田汽車動力總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電池業總經理Keiji Kaita表示:“豐田計劃在2025年之前量產固態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以提高兩倍以上,并且擁有較輕和更安全的特點。”
豐田還稱,相比鋰電池,固態電池不易受溫度影響,充電效率也更高,從零充滿僅需15分鐘。電池壽命方面,豐田計劃其生產的固態電池在使用30年后仍保持90%以上的性能。不過由于初期成本較高,新電池的價格將高于鋰離子電池。
豐田的固態電池之路
豐田進入固態電池領域極早。從2004年開始,豐田就已經進行了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并積累了第一手固態電池技術。
2008年2月,豐田與伊利卡達成合作,共同研發固態電池材料。
2017年10月,豐田宣布加速研發固態電池技術。
2018年6月,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啟動了開發全固態電池的項目,由豐田與松下等汽車、電池和材料企業,以及京都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共同合作研究。
2019年1月,豐田宣布在2020年前與松下設立車載電池新公司,致力于開發、量產固態電池。
2019年5月,豐田展出其正處于試制階段的全固態電池樣品。
展望豐田固態電池的未來,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降成本。能量密度方面,固態電池比鋰離子電池提高兩倍至450Wh/Kg已經實現,使用30年仍保持90%以上初始性能可以進行驗證。難題在于將固態電池的成本降低至100美元/kWh以下。
據了解,未來豐田會通過與松下成立的合資企業泰星來推動固態電池業務發展,至2025年是否能將成本降至理想狀態,這點我們拭目以待。
國內外企業動作頻頻
作為被公認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固態電池足以吸引大部分電池企業爭相布局,“得固態電池技術者得未來”。
國際市場上,7月10日消息,特斯拉公司已經為一種新的鋰金屬電池或無陽極鋰電池申請了新電解液解決方案專利,眾所周知,固態電池最大的難題,就在于電解液的解決方案。特斯拉顯然有開發固態電池的實力。
今年6月,大眾汽車宣布將增加對固態電池開發商Quantum Scape的投資,增資的金額為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億元),大眾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進一步開發固態電池。
今年3月,三星高等研究院與三星日本研究中心表示,三星已研發出一種高性能的固態電池,這種電池的循環壽命超過1000次,可以讓電動汽車在單次充電的情況下行駛800公里。
寶馬集團則于2017年牽手Soild Power開發固態電池。
戴姆勒方面,其宣布與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合作開發固態電池技術,一旦固態電池達到了可量產狀態,將使用在戴姆勒電動汽車上。
此外,國外包括英國的邁克阿倫,還有戴森;德國的奧迪、博世;美國的菲斯克;法國的博洛雷;日本的除豐田外的本田、東芝、日立;韓國的現代等都在尋求固態電池領域的突破。
國內方面,最早實現固態電池裝車的企業是天際汽車。2019年,天際汽車推出了首款搭載固態電池的ME7樣車,并宣稱在2021年實現量產。該樣車搭載的是由輝能科技提供的固態電池。
輝能科技的“野心”不可小視。近日,號稱總投資額達380億元的輝能科技大陸區總部及全球產業基地項目落地杭州臨安區。據悉,輝能科技大陸區總部及全球產業基地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建設2GWh、5GWh固態鋰陶瓷電池芯產業化項目,并將考慮與車企合資建置產線等。
有市場人士稱,“輝能科技2022年將建設一期,產能為2GWh,預計在2022年四季度建成。隨后2023年將開始建設第二期,產能為5GWh,同樣預計在2023年四季度建成。之后的8GWh-56GWh將以車企買線、輝能代運營的方式逐步推進建設。”
暫且不管輝能科技的運營,天際汽車已是樣板,據悉蔚來汽車也跟輝能科技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將共同致力于固態電池的研發,產品也會首先提供給蔚來旗下車型使用;此外,愛馳汽車也跟輝能科技展開合作,雙方也會推進固態電池相關技術的應用和開發。
合眾公司則與清陶能源達成全面深度合作,共同推進固態電池的研發與應用。合眾公司首席研發官王可峰透露,合眾旗下第二款量產車——哪吒U將由此成為全球首款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車。目前,雙方已經進行了近兩年的聯合研發和測試,計劃10月份申報工信部公告,年底前量產500臺。
據了解,國內市場上最早宣布量產全固態電池的是正是清陶,清陶宣布量產的產能是0.5GWh。
除了輝能與清陶這兩大專注固態電池的企業不斷吸引眼球之外,事實上,鋰離子動力電池巨頭們也在加速固態電池的研發。
例如,比亞迪也正在積極推進固態電池項目商用;國軒高科2019年推出了半固態電池的試生產線;此前一位寧德時代電池開發負責人也曾表示,寧德時代已制作樣品,但是實現量產恐怕還要等到2030年。
還有一家鋰材料巨頭宣布進行固態電池的研發,它就是贛鋒鋰業。7月21日,在接受投資者提問時,贛鋒鋰業表示,第一代2億瓦時的固態電池中試線已經順利投產,產品性能全面達到公司固態電池研發團隊研制樣品的水平,公司正積極與車廠客戶對接固態電池的上車合作事宜。
總結:制約固態電池上車的最大攔路虎是成本。但是,隨著豐田的“示范”,以及眾多實力強勁的企業在這一領域發力,固態電池商業化還要5-10年的斷言,或許是錯的,固態電池有可能提前商業化。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