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作為國內稀土產業發展的領航區、風向標,今年以來,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科學研判、真抓實干、破難前行,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嚴格制定落實復工復產相關激勵政策,強化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促進集約化和高端化發展,加快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稀土產業在“逆風”中穩步前行。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5月,包頭稀土高新區37家規模以上稀土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2.65億元,同比增長7.7%;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屬、稀土永磁合金、永磁毛坯、拋光粉產量同比分別增長約16%、15%、67%、19%、8%,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產業發展量質齊升、速穩質優。
苦練內功 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
走進包頭江馨微電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馨微電機”)百級無塵車間,機聲隆隆,燈火通明,10條攝像頭微型自動變焦馬達全自動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
今年年初,江馨微電機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疫情期間推出外徑尺寸為7.2×7.2毫米、7.5×7.5毫米的自動變焦馬達,可實現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產品2CM距離內微距拍攝,并配套華為、摩托羅拉、三星等企業5G手機產品。
“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想要彌補疫情帶來的損失、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推陳出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前不久,公司成功研發出潛望式和防抖式攝像頭,將大大提升攝像頭分辨率,目前正在接受客戶檢驗,并將于年底實現批量生產。”江馨微電機董事長郭延春對記者說,因5G網絡普及下手機的更新換代和疫情之下平板電腦銷售量大增,電子產品配套攝像頭需求突飛猛漲,因此,企業將于年內擴大產能,將生產線由10條增加至18條,產值也有望比2019年增長3倍。
“一個個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碰撞出的耀眼火花,都離不開企業久久為功的韌勁和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結合稀土產業發展實際,統籌制定分批復工復產方案,鼓勵企業“苦練內功”,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幫助企業落實好用工、用電等各類要素保障,協調落實相關幫扶政策,統籌解決企業人員返崗、企業用工短缺、生產物資運輸等難題。積極幫助稀土重點企業爭取上級獎勵資金,向28家企業發放2020年市級財政下撥稀土產業專項發展資金4110.45萬元。
重點項目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包頭稀土高新區不斷加大稀土項目引進力度,科銳微磁投資1.2億元年產2000噸快淬磁粉項目、明芯科技投資5500萬元年產3000噸高性能稀土拋光材料項目、利晨科技投資6000萬元年產3800噸拋光粉及拋光液項目、寧波百琪達投資5000萬元建設年加工1萬噸釹鐵硼氫碎粉項目、北方稀土投資6000萬元建設1萬噸稀土熱穩定劑項目、內蒙古元炁科技注冊1.2億元建設煙氣除塵裝置項目等相繼落戶,為包頭稀土高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勢能。
科技賦能 鍛造綠色發展金鏈條
近日,由稀土研究院和中科院力學所共同研發的高熵合金靶材試制成功,并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有望在石油化工、鋼鐵、釹鐵硼磁鋼表面工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據了解,高熵合金是由5種或5種以上元素以等摩爾比形式組成的多種元超體共合體,每種主元的含量在5%~35%之間,和以往的合金不同,這種高熵合金有多種金屬不會萃化,是一種新材料,可以通過磁控近射的方式運用于釹鐵硼磁體表面防護。
“相比以前的膜層,新研發的鋁基高熵合金靶材制備的膜層具有更高的強度、硬度、耐蝕性以及抗氧化性,對稀土表面防護涂層用靶材產品的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劉小魚說。
今年上半年,北方稀土研發團隊自主研發出輕稀土碳酸鹽連續化沉淀、碳酸氫銨與氨·水的混合沉淀劑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并通過技術集成成功解決了單級、間歇式生產造成的用水量大、產品質量波動大、整個生產過程中自動化水平低等問題,項目實現二氧化碳減排80%,電耗降低29%,廢水量降低40%。作為多種稀土產品的中間原料,北方稀土“萬噸級輕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工藝研究及產業化”項目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稀土產業逆勢增長的關鍵要素。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以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稀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為依托,打造了中科院產業園、上海交大產業園、昊明新能源產業園、中科機器人產業園和稀寶博為醫療器械產業園5大創新基地,構建了“兩院五園”協同創新的稀土研發新格局,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努力取得引領性創新成果。
為了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包頭稀土高新區以重點產業為支撐,用科技創新的無形之手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 實施總投資81.13億元的稀土重點項目26個,設立稀土和高新技術產業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整合科技資源,積極爭取設立中科院包頭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培育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載體10家以上、重點實驗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創新引領型民營企業10家以上。設立科技創新企業數據庫,柔性引進高端創新人才10人以上,科技孵化項目200個以上,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進一步打好稀土特色牌。
政策加持 助推產業邁向高端化
在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包頭金山磁材是一家擁有國內先進的各類磁測、粒度、成分、顯微、力學、鍍層、外觀檢測分析實驗設備的企業,產品涉及風電、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電機、伺服電機等領域。其中,該企業磁性材料的性能“磁能積+內稟矯頑力>74”,達到國內批量生產的最高水平。 “企業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項目、產業方面均得到了稀土高新區的資金扶持。在政府的助推和我們自身的不斷努力下,3~5年內將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以上。”該企業董事長靳樹森對記者說。 同樣得益于“政策紅利”的,還有包頭昊明稀土新電源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的順利投產,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袁愛東將其歸功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包頭稀土高新區為我們量身打造建設了廠房等基礎設施,并支持公司申請到1700萬元的稀土產業轉型升級資金,解決了采購設備的資金來源,讓項目得以順利落地。” 著眼于高起點布局,著力于產業規模和行業地位的快速提升,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積極落實包頭市出臺的《包頭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稀土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支持稀土新材料產業園區發展十條政策》,配套出臺《稀土高新區對稀土新材料企業給予銷售獎勵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從原料保障供應、用地政策、基礎設施建設、電價優惠、產業基金、銷售獎勵及貸款貼息等10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及配套企業已突破百家,從業人員累計超萬人,已形成集稀土科研、生產、檢測、交易為一體的稀土產業集群,實現稀土永磁、儲氫、催化、拋光、發光、合金六大功能材料全覆蓋。稀土儲氫材料和稀土拋光材料的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磁材產量已提升到全國第三,連續5年保持30%以上增速,產能達4.5萬噸。稀土新材料產值約占稀土產業總產值的50%。 隨著稀土產業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產業以“奔跑”的姿態,正加速集聚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初末)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