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于7月13日在日本的博客網站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石棉會在體內殘留,那個熱門新素材豈不如此?”的帖子,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其中回帖最多的就是“請公開這種新素材的名字!”。這種要求在正常不過了,只是當時采訪的對象不是研究該材料對健康具有哪些影響的專業人員,所以沒有公開素材的名稱。最近筆者得到了一個與該材料的研究人員直接接觸的機會,因此借此機會向大家做一次匯報。
采訪對象是位于茨城縣筑波市的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該研究所對粒徑50nm以下的“納米粒子”和具有納米尺寸而被賦予新功能的“納米材料”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其中包括以柴油尾氣排放的粒子為代表的大氣粒子物質在內的,氧化鈦和氧化鋅等物質,納米材料則包括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等。
在上次的博客帖子中,筆者所寫的“納米科技材料”針對的是碳納米管。據環境研究所稱,由于碳納米管為纖維狀,因此有可能像石棉一樣從肺部到達胸膜。數年前,在美國毒性學會上就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使用大白鼠和小鼠所做的動物實驗已經證實碳納米管具有比可導致矽肺病的硅石更強的毒性。“這項研究成果極具沖擊性,不過,經過充分分析以后我們發現,實驗中是將碳納米管凝聚后使用的。而要想準確地進行評價,必須要使碳納米管處于分散狀態,因此目前真實的結果還不是十分清楚”。環境研究所在對上述實驗方法持懷疑態度的同時,也指出:目前使用碳納米管時必須考慮到這種風險的存在。
不過,能夠“達到大腦”的并非碳納米管。環境研究所表示“碳納米管再小,應該無法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當然,不能說可能性為零”。筆者在此再次強調,目前尚無碳納米管到達大腦的報告。
但是,目前已經證實有其他材料是能夠到達大腦的。這就是在錳電池生產車間中吸入的氧化錳中的錳。聽說錳電池制造工人中已經有人出現了類似帕金森氏病的癥狀。其致病機理已經從醫學上得到闡明,即在工作中吸入錳粒子后,錳會滯留在大腦而發病。錳達到大腦的途徑業界分析有2種,一種是從肺進入循環系統,然后到達大腦。另一種是形成溶液后從嗅覺神經末梢,通過神經系統進入大腦。可能性較高的是后一種途徑。
環境研究所敲響警鐘:“假如因為使用方便,便無節制地使用納米粒子或納米材料的話,石棉悲劇就有可能再次上演”。納米粒子和納米材料之所以令人擔心,原因就在于其尺寸非常小。尤其是納米粒子和富勒烯,據說恐怕具有能透過細胞等物質的組織透過性。一旦透過細胞,就可能對組織本身造成傷害,并可能向其他臟器運動。在德國使用大白鼠進行了粒徑90nm的碳粒子吸入實驗,結果在血管的內皮細胞中就發現了碳粒子。也就是說,碳粒子通過肺泡到達血管細胞的可能性非常高。
所以材料的有害性,不僅是指材料的化學性質,材料的尺寸、形狀、溶解性、面積等物理性質也與有害性有很大關系。石棉很危險,但是如果使用的是在尺寸和形狀上與石棉類似的物質的話,也存在與石棉相同的危險。如果對這一點未能充分認識的話,危害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將來難免不會發生第二、第三個石棉公害問題。而且同樣的問題不僅限于類似石棉的細纖維材料,同樣還存在于納米級別的超微材料中。不過,在這里希望不要誤解的是,筆者并不是想說“這些材料危險,所以請停止使用”。而筆者恰恰認為,這些都是有用的材料,所以必須充分利用通過巨大的付出才得到的知識,研究出安全的使用方法。
正像上次在博客網站上所講述的那樣,事實未經確認的物質名稱決定不予公開(透露這條消息的盡管并不是納米粒子和納米材料的研究人員,但卻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公共衛生專家)。這樣一來估計會有人指責“應該在得到證實后再刊載”。但筆者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希望盡快地向大家透露納米類材料的危險性。
原因在于筆者認為,要想小心地安全使用,還是越快越好。另一個理由就是這個欄目并非專業報道,而是博客論壇。在這個欄目中登載的都是一些記者平日里通過采訪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或心中感到困惑的與物質生產有關的內容。盡管如此,對于上次的博客帖子,筆者曾經困惑過。經過與木崎主編一同探討,根據信息的重要性和欄目的特點,最終還是決定“刊登”。(記者:獲原 博之)
采訪對象是位于茨城縣筑波市的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該研究所對粒徑50nm以下的“納米粒子”和具有納米尺寸而被賦予新功能的“納米材料”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其中包括以柴油尾氣排放的粒子為代表的大氣粒子物質在內的,氧化鈦和氧化鋅等物質,納米材料則包括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等。
在上次的博客帖子中,筆者所寫的“納米科技材料”針對的是碳納米管。據環境研究所稱,由于碳納米管為纖維狀,因此有可能像石棉一樣從肺部到達胸膜。數年前,在美國毒性學會上就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使用大白鼠和小鼠所做的動物實驗已經證實碳納米管具有比可導致矽肺病的硅石更強的毒性。“這項研究成果極具沖擊性,不過,經過充分分析以后我們發現,實驗中是將碳納米管凝聚后使用的。而要想準確地進行評價,必須要使碳納米管處于分散狀態,因此目前真實的結果還不是十分清楚”。環境研究所在對上述實驗方法持懷疑態度的同時,也指出:目前使用碳納米管時必須考慮到這種風險的存在。
不過,能夠“達到大腦”的并非碳納米管。環境研究所表示“碳納米管再小,應該無法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當然,不能說可能性為零”。筆者在此再次強調,目前尚無碳納米管到達大腦的報告。
但是,目前已經證實有其他材料是能夠到達大腦的。這就是在錳電池生產車間中吸入的氧化錳中的錳。聽說錳電池制造工人中已經有人出現了類似帕金森氏病的癥狀。其致病機理已經從醫學上得到闡明,即在工作中吸入錳粒子后,錳會滯留在大腦而發病。錳達到大腦的途徑業界分析有2種,一種是從肺進入循環系統,然后到達大腦。另一種是形成溶液后從嗅覺神經末梢,通過神經系統進入大腦。可能性較高的是后一種途徑。
環境研究所敲響警鐘:“假如因為使用方便,便無節制地使用納米粒子或納米材料的話,石棉悲劇就有可能再次上演”。納米粒子和納米材料之所以令人擔心,原因就在于其尺寸非常小。尤其是納米粒子和富勒烯,據說恐怕具有能透過細胞等物質的組織透過性。一旦透過細胞,就可能對組織本身造成傷害,并可能向其他臟器運動。在德國使用大白鼠進行了粒徑90nm的碳粒子吸入實驗,結果在血管的內皮細胞中就發現了碳粒子。也就是說,碳粒子通過肺泡到達血管細胞的可能性非常高。
所以材料的有害性,不僅是指材料的化學性質,材料的尺寸、形狀、溶解性、面積等物理性質也與有害性有很大關系。石棉很危險,但是如果使用的是在尺寸和形狀上與石棉類似的物質的話,也存在與石棉相同的危險。如果對這一點未能充分認識的話,危害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將來難免不會發生第二、第三個石棉公害問題。而且同樣的問題不僅限于類似石棉的細纖維材料,同樣還存在于納米級別的超微材料中。不過,在這里希望不要誤解的是,筆者并不是想說“這些材料危險,所以請停止使用”。而筆者恰恰認為,這些都是有用的材料,所以必須充分利用通過巨大的付出才得到的知識,研究出安全的使用方法。
正像上次在博客網站上所講述的那樣,事實未經確認的物質名稱決定不予公開(透露這條消息的盡管并不是納米粒子和納米材料的研究人員,但卻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公共衛生專家)。這樣一來估計會有人指責“應該在得到證實后再刊載”。但筆者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希望盡快地向大家透露納米類材料的危險性。
原因在于筆者認為,要想小心地安全使用,還是越快越好。另一個理由就是這個欄目并非專業報道,而是博客論壇。在這個欄目中登載的都是一些記者平日里通過采訪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或心中感到困惑的與物質生產有關的內容。盡管如此,對于上次的博客帖子,筆者曾經困惑過。經過與木崎主編一同探討,根據信息的重要性和欄目的特點,最終還是決定“刊登”。(記者:獲原 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