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并非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在1991年左右固態電池實現了商業化,目前耳機中所使用的微型鋰電池就是一種固態電池。當時的固態電池以薄膜電池形態出現,而當時其未獲普及的原因是因為固態薄膜電池存在著容量小,成本高等缺點,但它能進行商業應用,也證明了固態電池技術還是具有可行性的。
優越性
傳統液態鋰電池因為其充放電原理被科學界稱為“搖椅式電池”,搖椅兩端為電池的正負兩極,中間為液態電解質。鋰電子在搖椅兩端來回運動,在鋰電子從正極到負極的過程中,完成了電池的充放電。而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如過度充電,電池容易發熱,造成電解液氣脹、分解、自燃甚至爆炸等情況。
傳統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最高可以達到300-400Wh/kg,固態電池可提供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傳統鋰電池的兩倍左右。能量密度即續航里程,強大的續航保證是固態電池打敗鋰電池技術的關鍵。
同時固態電池在重量方面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其對空間環境要求并沒有那么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不必使用嵌鋰的石墨負極,通過直接使用金屬鋰來做負極,從而減輕負極材料的用量,加上簡化封裝、冷卻系統、縮小空間等方式都能減少電池重量。同時在使用壽命方面,固態電池在理想情況下,能夠達到45000次左右的循環次數,這對于經常要充放電的固態電池的來說,使用年限有了很大的提升。
產業化進程
目前,全球范圍內約有50多家制造企業、初創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致力于固態電池技術。根據IDTechEx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固態電池的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60億美元。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猛進,不管是電池企業還是整車廠商,不斷有“新玩家”入局,資本投入不斷擴大,在這些條件的催化下,固態電池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技術與產業鏈的不斷優化下,固態電池正在慢慢步入正軌。
在固態電池研究方面,國內企業不及日本、德國、美國等起步早,但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參與其中。參與主體包括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青島能源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研究機構,贛鋒鋰業、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更有其他領域企業看好固體電池跨界投資,如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萬向集團、新能源汽車比亞迪、恒大集團等。
日本車企在固態電池上的研發起點相對較早,最早入局的豐田在2008年就與固態電池創企伊利卡(Ilika)展開了合作,2019年初,宣布與松下合作,據豐田介紹,將會在2021年推出使用固態電池的汽車。三菱、日產、松下等大部分企業紛紛加速布局固態電池行業,爭取早日實現量產。
歐美車企對固態電池初創企業關注度較高。車企通過收購、投資在固態電池領域中美國高校衍生的初創企業如Solid Power、SolidEnergy Systems、Ionic Materials、Quantum Scape等以獲得技術儲備,其中Quantum Scape已經推出固態電池原型產品,并且成功上市獲得投資。
固態電池正在穩中求勝,一步一步邁向商業化。綜合鋰電池技術的發展路徑、我國各類規劃、以及下游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領域的需求增長來看,固態電池行業的發展將成為大勢所趨。未來,我國固態電池行業的相關技術將不斷進步,固態電池也將呈現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優秀的安全性以及更低的成本,其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商業化發展的時日已并不遙遠。
參考資料:
華經產業研究院. 2020年固態電池行業需求現狀及趨勢,商業化已為時不遠.
環球老虎財經. 「固態電池」將成鋰電行業顛覆者,產業鏈上都有哪些投資機會?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屑)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