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早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著 “后鋰電池”之稱的鈉離子電池就已經被提出,與鋰離子電池幾乎同時起步,但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成功商業化,鈉離子電池研究逐漸被淡化。近年來,室溫鈉離子電池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被認為是有希望替代鋰離子電池用于規模儲能的下一代二次電池體系。
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具有2大優勢 :一是原料成本低,不使用鋰、鈷等高價稀有金屬,鈉最大的優點是在海水等資源中含量豐富,是“取之不盡”的元素;二是可以沿用現有的生產工序,鈉離子電池的工作機制與鋰電池相同,電池企業的現有生產設備可以直接用來生產鈉離子電池,因為基本不需要設備投資,所以各家企業很容易將其作為替代電池開展生產。
由于鈉離子半徑(0.102 nm) 比鋰離子的半徑(0.076 nm)要大30%以上,因此導致鈉離子在剛性結構中相對比較穩定,難以可逆脫嵌。即使可以發生脫嵌,鈉離子嵌入脫出的動力學很慢,并且容易引起電極材料的結構產生不可逆的相變,降低了電池的循環性能。電池的循環壽命成了制約鈉離子電池實用化的瓶頸。電極材料是電池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們的性能對于整個電池的性能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尋找合適的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成為發展鈉離子電池并實現產業化的關鍵。
對于鈉離子電池而言,在正極材料方面的研究可謂是百家爭鳴。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影響著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安全性等關鍵性能指標。因此,發展高性能的正極材料至關重要。在正極材料體系中,鈉超離子導體型(NASICON)Na3V2(PO4)3(NVP)因其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三維框架結構而受到廣泛關注。
然而,由于其本征離子電導和電子電導較低,嚴重制約了NVP的應用和發展。2021年4月29日下午19:00,中國粉體網旗下平臺粉體公開課邀請到中北大學陳彥俊副教授作《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改性研究》報告,屆時陳彥俊副教授將圍繞如何改善NVP體系導電特性進而提高其儲鈉性能這一主題,講述本團隊利用缺陷調控結合多維導電界面設計的雙重策略改善NVP電化學特性的研究進展。
報告人介紹
陳彥俊,中北大學副教授。1991年5月生,山西代縣人,于2018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18年9月加入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系“先進能源材料與系統研究院”創新團隊成員。主要從事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與器件的設計與研發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Carbon 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資料來源:
黃洋洋:高性能低成本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進展 2021
沈偉: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2017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青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