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3月16日,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偉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受益于公司客戶結構優質、產品性能良好等因素,公司三元前驅體及四氧化三鈷銷售量穩步提升。有數據顯示,2021年度公司三元前驅體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6%,四氧化三鈷市場占有率24%,均保持行業第一。
(圖片來源: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中偉股份成立于2014年9月,是湖南中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上市主體,公司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廠”等示范項目稱號。公司是專業的鋰電池新能源材料綜合服務商,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新材料、新能源領域。
公司堅持以全系三元前驅體、高電壓四氧化三鈷為研發與產銷方向,主要產品包括三元前驅體、四氧化三鈷,分別用于生產三元正極材料、鈷酸鋰正極材料。
公司核心業務:前驅體材料
(圖片來源: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同時,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產品及技術路線提前布局研發,及時響應客戶與市場的需求,加速新品與市場需求迭代的匹配性。報告期內,公司無鈷單晶產品、多款7系產品、8系產品及9系產品均取得突破,其中無鈷單晶完成批量認證和審廠。
公司主持和參與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在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行業的技術創新方面持續獲得突破,授權專利122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公司子公司貴州循環被列入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二批)。2021年度,公司三元前驅體8系及8系以上產品占比接近50%,4.45V以上高電壓及摻雜四氧化三鈷占比超過80%,高電壓四氧化三鈷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公司高端產品結構持續優化,高端產品出貨量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公司前驅體生產的技術水平及特點
公司自成立以來,依靠多年對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行業的投入,利用完備的產業化平臺,較快地建立現代化的自主研發體系。公司以高鎳、摻雜、預燒結、循環等技術作為主要研發方向,組織人力、財力、物力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基于共沉淀法最終形成多項核心技術,主要如下:
(1)單晶前驅體合成技術,采用間歇式共沉淀工藝,獨特的開釜造核過程,讓晶種形成特有的結構再進行生長,制備出球形度好,形貌均勻,無團聚,高比表,窄分布的前驅體,降低單晶材料燒結過程中的控制難度,采用此工藝制成的材料具有高電壓、長循環的優勢,尤其是在低鈷、無鈷系單晶材料中性能更突出。
(2)定量造核連續法合成制備技術,采用固定數量和粒度的定量造核連續式共沉淀工藝,制備出粒度大小及分布穩定,球形度好,大小顆粒一次顆粒一致,無球裂,無微粉(Dmin>2um)的寬分布產品,此技術能綜合前驅體XRD、SEM、TD、BET、多元素摻雜等要求,解決高鎳產品產氣、高溫循環、阻抗高等各項問題。
(3)多工藝組合共沉淀技術,采用長周期間歇式工藝,在產品制備過程中延長顆粒生長周期,并分段設計不同工藝的設計,讓前驅體從內到外結構逐漸轉變,解決正極材料燒結過程由于顆粒大導致反應內外不一致、以及材料內部應力,使得該工藝產品能同時兼顧高電壓、高容量、高壓實、長循環、高倍率、低直流內阻等特點。
(4)氧化物前驅體制備技術,通過對前驅體進行預燒結,并在煅燒過程中,精確控制煅燒溫度、停留時間、氣氛等參數,省去前驅體烘干工序成本,提高前驅體的金屬含量20%以上,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正極材料燒結產能。
(5)定量間歇式共沉淀技術,由于高鎳材料的結構、一致性要求更高,采用分段定量制備的共沉淀工藝,每段工藝均針對材料結構要求進行單獨設計,并進行定量制備,合成時間能精確控制在正負1小時以內,在滿足高鎳材料結構要求下極大的提高前驅體一致性。
公司產能規模優勢
公司現有貴州銅仁西部產業基地、湖南寧鄉中部產業基地及廣西欽州南部產業基地(原稱“北部灣基地”)三大生產基地,隨著公司西部基地新建的6萬噸前驅體募投項目全部建成,南部基地在建的18萬噸前驅體項目逐步投產,公司在報告期末已建成20萬噸/年的三元前驅體產能,高效、高質匹配下游客戶對上游材料的需求。同時,為滿足下游客戶及終端客戶快速增長的需求,公司在現有產能基礎上,持續進行產能擴建,預計到2023年公司產能將超過50萬噸,生產規模優勢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參考來源:
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官網、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青黎)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