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光伏行業迎來政策利好不斷。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接連發布了政策性文件,提及光伏,對行業市場形成利好。從1-5月數據看,國內光伏市場需求較好。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6.83GW,同比增長141.34%,環比增長86%;1-5月,光伏累計新增裝機23.71GW,同比增長139.25%。
政策支持全面鋪開
6月24日,財政部官網正式下發了 《財政部關于下達2022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下達山西、內蒙古、吉林、浙江、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和新疆10多個省區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
據悉,2022年補貼資金共下達兩批,本次共下達275496萬元,之前已下達396450萬元,累計下達671946萬元。其中,光伏補貼12.5億元,風電補貼14.7億元。同時,財政部確定了四個優先原則,優先撥付光伏扶貧、戶用分布式、競價項目、領跑者項目的補貼。
6月29日,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印發 《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計劃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鼓勵通過電力市場購買綠色電力,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動智能光伏創新升級和行業特色應用,創新 “光伏 +”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
光伏資本市場活躍
隨著政策方面的利好與市場的景氣度提升,光伏企業資本市場十分活躍。
近日,廣東明陽光伏產業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公司經營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
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稱華電新能)計劃募資達300億元。其中,風力、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擬使用募集資金約210億元,補充流動資金約90億元。
特變電工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擬回A股上市,募資88億元。新特能源披露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募資用于年產20萬噸高端電子級多晶硅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設項目。截至2021年末,新特能源自主運營的風能、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為2255MW.
多晶硅產業受青睞
今年光伏市場仍然在重復去年的一幕,產業整體面臨漲價的壓力下,最大的贏家還是上游的硅料企業。目前,上游硅料價格沖到29萬元/噸的新高,一舉打破了去年11月創下的高價。更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在硅料大漲的同時,下游也同步上漲,組件價格甚至一度突破2元/W.
在硅料大漲的帶動下,中下游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價格紛紛跟進上漲。期間行業傳言不斷,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光伏組件廠通過停產、減產,聯合停產抵制上游漲價的傳聞。從目前公開信息顯示,組件廠停產、減產的傳言被證實是不成立的。
隨著國內龍頭企業的優質產能逐漸投產,現階段我國多晶硅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根據中國有色金屬硅業分會統計,2021年我國在產的多晶硅企業主要為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保利協鑫等12家企業,其中前10家萬噸級企業產能為51.3萬噸,占國內總產能的98.8%。大全能源及通威股份、保利協鑫、新特能源、東方希望這5家年產能在5萬噸以上企業在2021年產能合計約44.1萬噸,占國內多晶硅總產能的85.0%。
從全球占比來看,大全能源及通威股份、保利協鑫、新特能源、德國瓦克等2021年產量排名全球前五的多晶硅企業產量共計約45.2萬噸,占全球多晶硅總產量的比例達到71.6%。
在光伏級多晶硅這條賽道上,中國企業已經基本擺脫上游晶體硅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2020年中國多晶硅產量達到39.6萬噸,占全球產量的75.3%;2021年中國多晶硅產量達到49萬噸,已經占據全球約77.3%的產量。
以硅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為例,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120億元-12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04.62%-321.48%。2021年通威股份營收為634.91億元,凈利潤為82.08億元。從最新的業績預告看,這也意味著通威股份今年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去年整年的任務。而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歸母凈利潤為51.94億元,這還意味著第二季度,通威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68.06億元-73.06億元,單季歸母凈利潤或再度刷新歷史新高。
此外,同屬光伏上游的多晶硅還原爐設備龍頭雙良節能日前同樣披露中報大幅預喜。雙良節能公告稱,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2億元-3.9億元,同比增長212%-281%。
中國有色金屬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表示,隨著新硅料項目的產能釋放,國外企業檢修后提產,未來總體月度供應量將呈增長趨勢。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