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大尺寸/復雜形狀高純氧化鋁陶瓷部件制備技術取得突破
大尺寸/復雜形狀高純氧化鋁陶瓷部件在集成電路制造、航空航天、深海探測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其制備工藝極具挑戰性。國內高純氧化鋁陶瓷在尺寸、性能及穩定性等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王士維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與江西中科特瓷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基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發凝固成型體系,突破大尺寸陶瓷素坯在干燥和燒結過程中的變形及開裂等關鍵瓶頸,成功制備出直徑達1010mm的超大尺寸高純氧化鋁陶瓷圓盤和外徑為200mm的雙層同心高純氧化鋁圓筒,材料主要性能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產品水平。
直徑1010mm高純氧化鋁盤和外徑200mm雙層同心高純氧化鋁圓筒
GB/T 24487-2022《氧化鋁》國家標準實施
2022年10月1日,由中鋁山東有限公司牽頭,國內十家單位參與重新制訂的新《氧化鋁》標準(GB/T 24487-2022)正式實施。該標準規定了氧化鋁(Al2O3)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質量證明書及訂貨單(或合同)內容。該標準適用于由鋁土礦、再生氧化鋁原料等作為原料生產的、用作熔鹽電解法生產金屬鋁用的氧化鋁,也適用于生產剛玉、陶瓷、耐火制品及生產其他氧化鋁化學制品用原料的氧化鋁。
精細氧化鋁國產替代先驅天馬新材正式亮相北交所
9月27日,精細氧化鋁產業“小巨人” ——河南天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838971,證券簡稱:天馬新材)正式在北交所亮相。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全球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發展迅猛。精細氧化鋁為戰略新興產業新材料之一,國產化替代加速。憑借優異的產品性能、優質的客戶服務品質,天馬新材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聲譽與競爭優勢,有望享受行業發展的紅利。同時,公司下游領域均為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將為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截至10月下旬,國內氧化鋁過剩產能達1002萬噸!
據SMM,10月下旬我國氧化鋁總建成產能達9695萬噸,而電解鋁建成產能4516.1萬噸。按照一噸電解鋁消耗1.925噸的氧化鋁來計算,國內的氧化鋁過剩產能達到了1002萬噸。
氧化鋁纖維國產化替代再上新臺階
氧化鋁纖維與氧化鋯纖維、碳化硅纖維、碳纖維等無機纖維皆是國家重點發展的軍備材料,屬國家重點需求材料。歐美發達國家將其作為戰略儲備材料,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部分產品禁售,非禁產品進行高價、限量銷售。隨著投資38億元、占地142畝的上海榕融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氧化鋁纖維新材料一期項目在上海臨港新片區正式落成,我國在該領域的國產化替代再上一個臺階。
鋁土礦“呆礦”變為“金礦”,氧化鋁工業“卡脖子”難題迎刃而解
伴隨我國氧化鋁工業的飛速發展,行業對高品位鋁土礦的需求逐步增大,致使現有鋁土礦品位越來越低,同時國內大量高硫鋁土礦資源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對我國鋁工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嚴峻威脅。重視解決低品質高硫鋁土礦中硫的脫出問題并實現高硫鋁土礦的經濟高效利用是長期以來困擾我國氧化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面對脫硫難題,陳延信教授科研團隊從2012年開始進行高硫鋁土礦焙燒提質技術研發,經過大量的基礎研究和小型試驗,提出“干法制粉-稀相流態化焙燒”的工藝技術路線,并構建了高硫鋁土礦稀相流態化焙燒中試系統。歷經長時間的條件試驗和連續性驗證試驗,對工藝流程、單體設備結構、系統耦合方式和工藝控制參數進行不斷優化,開發出高硫鋁土礦稀相懸浮焙燒提質工藝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團隊對我國六個區域高硫鋁土礦開展了評價試驗,均取得良好效果。
博賽集團擬打造全球最大氧化鋁生產企業
早在2019年11月,博賽集團與萬州區政府正式簽約年產360萬噸特鋁新材料項目,該項目在今年3月份初步建成,6月實現4條年產90萬噸氧化鋁生產線全部達產達標,創造了360萬噸氧化鋁工廠一次性建成、單一產能最大、建設周期最短的歷史。該項目預計2023年可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元,上繳各種稅費約5億元,提供1000余個就業崗位,同時拉動電力、物流、包裝、礦業、新材料、化工等相關產業發展。
繼特鋁新材料項目全面建成后,博賽集團擬追加投資,將現有360萬噸產能擴大到560萬噸,屆時成為全球第一大氧化鋁生產企業。
參考來源:上海硅酸鹽所、證券時報、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鋁協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