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高鎳三元正極材料(Ni≥90%)由于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而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研究。然而,其內部及表界面結構較差的穩定性嚴重阻礙了其產業化應用的進程。因此,整體設計和開發體相晶格及表界面協同調控策略是解決高鎳正極材料高能量密度與長使用壽命和安全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深入揭示晶格調控、表界面結構構筑及相關穩定機制,對提升高能量密度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及促進其產業化應用的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日,云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云南大學電鏡中心)郭洪教授團隊采用一步法合成了具有體相摻雜、亞表面超晶格和表面鋰離子導體修飾的新型LiNi0.9Co0.09Mo0.01O2高鎳正極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Calcination Realizing Bulk-Doped Surface-Modified Ni-Rich Cathodes with Superlattice for Long-Cycling LIBs”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針對傳統體相摻雜及表界面包覆仍難以有效平衡高能量密度和高結構穩定性之間面臨的嚴峻挑戰,并結合前期的研究基礎,郭洪教授團隊通過一步法合成策略制備出了同時包含體相鈦(Ti)摻雜、亞表面鋰/鎳(Li+/Ni2+)有序超晶格及表面包覆鋰離子導體(Li2TiO3)的新型LiNi0.9Co0.09Mo0.01O2高鎳三元正極材料。Ti摻雜提升材料內部金屬-氧鍵鍵強和電子電導率的同時,可增大鋰離子的遷移通道,有效提升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及倍率性能。Li+/Ni2+有序超晶格層可以防止正極材料脫鋰后層狀結構的坍塌,進一步提升結構的穩定性。而表面Li2TiO3鋰離子導體包覆層不僅可以改善正極材料的空氣穩定性、抑制電解液與正極活性材料之間的副反應,還可以提升鋰離子在表界面的遷移動力學。三個方面的高效協同作用大大提升了該新型高鎳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及倍率性能。
郭洪介紹,高價態元素摻雜形成的新型高鎳正極材料,不但能很好地優化一次晶粒的形貌,還能構建結構穩定且不影響鋰離子輸運的超晶格層,進而很好地消除二次顆粒在充放電過程中于內部形成的微應力,優化鋰離子的遷移路徑,有效提高正極材料在充放電循環及熱失控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性。
此外,這項工作首先采用了DFT理論計算方法全面分析并揭示了Ti、鉬元素(Mo)及Li2TiO3鋰離子導體包覆層的形成機制和在結構中的關鍵作用,同時采用原位XRD表征手段對材料運行過程中晶體結構的變化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為高鎳正極材料結構穩定機制提供基本的理解,并為其進一步實現產業化應用提供較好的技術保障。
參考資料:科技日報、新材料科訊、云南大學官網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長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