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Pennsylvania大學醫學院和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種更好將藥物輸送到腫瘤組織的方法。利用一種圓柱形的納米顆粒,他們能將藥物持續的輸送到動物肺癌組織,而且持續時間是之前所用的球形顆粒的10倍。這些發現對于藥物輸送有著重要意義,并且也能幫助科學家更好了解柱形病毒——例如埃博拉以及H5N1禽流感。
以上結果發表在3月份的《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化學教授,生物分子工程師Dennis E. Discher說:“這些顆粒隨著液體流動,隨著血液循環,柱形顆粒能維持比現有已知所有球形顆粒都要長的循環時間。”
研究小組利用了一種合成聚合物的柱狀納米顆粒來運送抗癌藥物到移植于小鼠身上的人類肺癌組織。這些柱狀顆粒直徑大約為20納米,長度接近血細胞的大小。藥物能使腫瘤收縮,由于柱狀顆粒注射后在循環系統中能存留長達1周,從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運送效率,殺死更多腫瘤細胞。而球形顆粒一般只能存留數個小時。
科學家利用的納米顆粒中含有常見的聚乙二醇(PEG),PEG在香波及一些食物種都很常見,雖然是合成物質,但是PEG的生物相容性已經被證明。除了肺癌,這一發現還能幫助治療其它疾病,包括心血管病和各種癌癥。
它還能幫助科學家了解為什么有些病毒如此厲害。Discher說:“研究結果能揭示柱狀病毒的進化,并用于治療相關病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