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如今負極材料正在經歷結構性產能過剩,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今年上半年,負極價格及行業利潤更是經歷劇烈下調。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中端人造石墨均價3.4萬元/噸,較1月份5萬元/噸下降32%。據隆眾資訊測算,1月份人造石墨負極材料成本約36194元/噸,利潤13806元/噸,8月份則分別降至28415元/噸、5584元/噸,降幅分別為21.49%、59.55%。
傳統的幾大龍頭,我們看除了貝特瑞盈利表現尚可,其他幾家三季度只能說差強人意。甚至也有上市公司,在接受機構調研的時候公開表示,負極產品已經接近成本線,甚至估計行業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出現虧損。
我們知道正極企業虧損,是因為鋰礦價格波動,負極材料針狀焦也好、天然石墨也好,價格基本上比較平穩。那么負極企業經營為什么這么被動呢?我認為是由這么幾點原因導致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產能過剩。
其實,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負極的技術門檻已經沒有那么高了!我們說杉杉當年做負極,是突破了一種“卡脖子”的技術。但現在各地隨隨便便都能拉起幾萬噸的產能。“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概如此。
2021年的時候做過調研,根據我們不全面的統計,2019-2021新增包括石墨化在內的負極產能全國項目就上了500多億。當然這些項目不可能全部落地,但新增產能的夸張是可以想象的。
除了一些我們熟悉的、專精負極的老玩家,也有不少新面孔。以人造石墨為例,這些產能大致上分為三段,一個是最前期對石油焦、煤焦進行破碎、粉碎和整形處理;二是造粒、反應釜、過篩、除磁的中期處理。后段比較重要,一個是碳化,也就是改性,這是各家的核心科技。然后還有一個石墨化。
這個“石墨化”呢!它需要用爐對半成品進行悶燒,一般要持續十幾天時間,是一個耗能、耗人、耗時間環節。所以負極企業過去常常把很大一部分訂單交給碳素企業代工。交萬兒八千的加工費,省了不少事。所以行業會有,負極企業石墨化跟不上負極產能的說法。
突然,在2021年,其實電動汽車行業迎來一個爆發前的加速階段。負極供應變得緊張起來。隨之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上“石墨化”產能供應開始嚴重不足了。
那時候,國家也對這個高能耗行業去除了一些產能。所以原本可能每噸8000元-9000元的加工費,就漲到了1.4萬元、1.5萬元,最瘋狂的時候能甚至接近2萬。
市場看有利可圖,且地方企業布局石墨化,投入的資金和技術壁壘不高。有實力的企業,干脆添點設備,也干負極材料,反正挖幾個技術人才也不難搞。所以,一下子大量的產能就起來了。
2021年立項,到2022年企業陸陸續續投產。到2023年行業增速下降。而且不少負極企業為了控制成本,都開始自己做石墨化了。所以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大家的經營狀態就非常糟糕。
二是,行業同質化競爭太嚴重了。
其實我們看負極材料的技術迭代,它沒有正極那么劇烈。我們很早就說要用硅碳,但其實硅碳負極市場還非常小。這就導致一個問題,頭部企業和尾部企業,沒法真正靠技術革新來拉開差距。尾部企業產品性能可能稍微差那么一點,但價格每噸稍微便宜那么一點,也不怕開不了單。雖然過得不好,但也都能活著。所以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判斷,負極要真正完成出清可能會更慢一點。要在2024年底甚至更晚。(信息來源:真鋰研究)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蘇簡)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