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恒心立、苦行成,從技術員到女院士,一步一個腳印;擇一業、精一事,從精益實驗到工業應用,巾幗不讓須眉。她深耕稀土四十載,讓稀土冶金之花綻放。她情系綠色發展,只為中國稀土產業更大更強!
她就是中國稀土研發領軍人物——黃小衛!
稀土工業綠色發展的開拓者
1962年1月,黃小衛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
1983年她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后,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所工作,先后擔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擔任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擔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8年獲得東北大學博士學位;2012年擔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冶金材料應用研究所所長;2014年獲得中國首屆“杰出工程師獎”;2015年擔任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首席專家;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小衛院士一直從事稀土冶煉、分離提純及稀土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工程化研究、產業化開發及推廣應用等工作。她帶領團隊攻堅克難、不斷探索創新,攻破了系列稀土冶金工藝技術難題,在稀土資源高效清潔提取、綠色分離提純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在大型稀土企業都有推廣應用,有力推動了中國稀土資源高效清潔開發利用,引領稀土行業綠色發展。
1990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7年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9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7年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2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4年獲中國首屆“杰出工程師獎”,2015年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從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再到如今有研總院的首席專家,黃院士一步步成長的同時,我國的稀土工業也在黃院士等人的帶領下迅速發展壯大。
稀土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許多問題。在稀土的開采、提取和分離中,工藝技術落后,三廢污染難以解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都阻礙著稀土行業的綠色發展。
她改進硫酸法工藝,攻克了包頭稀土礦低成本、大規模連續生產的難題。研發成功包頭稀土礦固磷―硫酸強化焙燒新工藝,使稀土回收率提高了10多個百分點。如今,相關技術和工藝已成為世界冶煉復雜輕稀土礦的經典工藝。自主創新非皂化萃取分離新技術,消除氨氮廢水污染。首創低碳低鹽無氨氮分離提純稀土新技術,解決高鹽廢水污染問題。自主研發成功“離子型稀土原礦綠色高效浸萃一體化新技術”,并實現工業應用 。
科技將成為稀土行業綠色化發展的核心動能
在國家“雙碳”“雙控”政策實施,在對生態環境改善和環境污染防治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時,也促進新能源等領域迅速發展,并為稀土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布局了一批稀土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示范項目,著力提升我國稀土綠色高效提取分離和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發與工程化,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正在從稀土大國邁向稀土強國。”黃小衛在采訪中說道,這個由大轉強的過程,關鍵就在于——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稀土行業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在黃小衛看來,從全生命周期構建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體系,健全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以及綠色產品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兩化”融合,以及建設綠色低碳冶金智能化的工程,打造智能化制造體系是行業發展的關鍵。黃小衛指出,隨著稀土產業規模的快速發展,稀土資源綠色低碳提取分離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推動稀土行業綠色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當下,新能源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將帶動我國稀土行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如推動釹鐵硼等稀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快速滲透,實現節能減排。”
未來稀土行業如何實現綠色化?黃小衛認為關鍵在于科技創新。“首先在稀土資源提取分離領域,針對獨特的稀土資源特點,不斷迭代升級稀土綠色高效提取分離技術及物料循環利用技術,從源頭消減三廢產生,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黃小衛表示,另一方面,是在稀土高端材料及下游應用領域,推動稀土新材料產品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改造,促進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同時強化稀土二次資源回收與高效利用。“總之,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將不斷為我國稀土工業的發展‘添綠’。”
參考來源:中國院士館、封面新聞、中南大學官網、中國有色金屬報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