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12月11日,北京降雪后,在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內,有網友拍到感人一幕
↓ ↓ ↓
茫茫白雪中,葛昌純院士騎著三輪車,前往實驗室,風雪無阻。相關視頻在網上刷屏,感動無數網友。
葛昌純院士是著名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專家,是制造原子彈、氫彈關鍵材料鈾-235濃縮鈾的分離膜制備技術的主要研制人,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生于1934年3月6日,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他依然活躍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領域,被同行稱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
葛昌純院士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1990年,他在北科大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開拓了我國的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事業。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2016年11月,葛昌純被中國金屬學會授予“冶金科技終身成就獎”。
2020年他被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授予“核工業功勛獎章”和“核工業功勛人物”榮譽證書。
葛老在粉末冶金領域的開拓創新
(1)開展了液相燒結機制的基礎研究
葛昌純通過系統研究Fe-Cu合金真實壓塊中燒結條件、銅含量、鐵粉顆粒大小和成型壓力對LPS時孔封閉過程的影響,首次提出除顆粒重排、溶解析出外,液相流動、重新分布和充填孔隙是LPS致密化的重要機制之一。
葛昌純系統研究了重合金90W-7Ni-3Fe液相燒結機制和熱致密化諸工藝因素對顯微結構、斷裂模式及力學性能的關系,首次在重合金上采用無包套亞固相線熱等靜壓工藝,提出了重合金冷卻速率敏感性的機制以及真空處理、熱等靜壓顯著提高重合金力學性能的機制是氫由相界的去除和相界結合力的提高。他關于重合金液相燒結研究的論文中提出的主要結論在1984—1992年間曾九次被國際權威雜志(Metals Trans., J.Mat.Sci., Z.Metalkunde等)和國際著名粉末冶金專家R.M.German, H.Danninger等所引用、肯定或跟蹤。
(2)創建起我國第一個納米材料實驗室,研制成功一系列納米材料
1962-1965年,葛昌純為了研制乙種分離膜的需要,提出和實現了一種適用于在空氣中自燃的納米磁性金屬粉末的高壓靜電上粉工藝,解決了納米金屬粉末團聚及在高壓靜電場中的自燃問題,在國際上首次將此項新技術應用于納米金屬與合金薄膜的批量生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研制丁種分離膜,葛昌純提出和實現了用乙烯丙酮銅在流態化床中包復鎳粉形成核殼結構的納米鎳銅合金粉末的新技術。在857廠實現了產業化。
(3)上世紀70年代葛昌純領導完成了提高我國還原鐵粉質量和全面改造鐵粉生產技術的系統研究,為在武鋼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現代化鐵粉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
為改變我國還原鐵粉生產技術落后面貌,葛昌純在上世紀70年代組織鋼鐵研究總院、天津粉末冶金廠和北京首鋼設計院三結合團隊,對天津粉末冶金廠的鐵粉生產工藝進行全面技術改造。葛昌純提出取消一次性的瓦罐,首次在國內實現了隧道窯裝卸SiC罐半連續化生產,建起了國內第一臺用分解氨作保護氣氛的帶式二次還原爐,使我國的還原鐵粉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葛昌純等的鐵粉生產技術研究成果和他組織起來的設計隊伍的基礎上,武鋼很快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現代化還原鐵粉生產基地,其鐵粉質量和品種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開拓預合金化粉末熱致密化技術,研究開發成功一系列高性能粉末高合金鋼和鎳基粉末高溫合金
葛昌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起開展了用包套粉末熱擠壓技術制備粉末高速鋼A32的研究。實驗表明,雖然合金元素高達32%,但熱塑性非常好。在國內首先研制成功全密度、無偏析、使用壽命為熔煉高速鋼M42的3-7倍的粉冶超硬高速鋼T15。葛昌純提出和組織與北京特殊鋼廠王品一課題組合作,在北京特殊鋼廠建立起了我國第一臺用預應力鋼絲纏繞的熱等靜壓機。此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葛昌純到北京鋼鐵學院工作后又提出并實現了與鋼研總院、川西機器廠合作,建立起了我國第一臺雙2000(2000℃,2000大氣壓)熱等靜壓機。對于提高我國的熱等靜壓技術,開發高性能材料和制品具有戰略意義。
針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用粉末冶金渦輪盤研究中存在的問題,2006年,葛昌純首次提出并研究利用火花等離子體放電球化技術制備高溫合金粉末。他指導研究生制備出球形度好、表面光潔、平均粒度細、粒度分布范圍窄、無陶瓷夾雜物的高溫合金粉末。葛昌純首次提出用電極感應熔化氣體霧化制粉技術(Electrode Induction Melting Gas Atomization, EIGA) 制備超潔凈高溫合金粉末,與夏敏合作完成了國防科工局民口配套項目“超潔凈高性能粉末高溫合金研制”(2015年1月-2020年12月),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現正在進行產業化。
葛昌純對航空發動機用高溫合金渦輪盤的短流程、低成本制造技術開展了自主創新的研究。噴射成形技術是近年來獲得高速發展的快速凝固技術,它充分利用已精煉的液態金屬,經氬氣霧化,使半凝固的顆粒在底襯上沉積。快速凝固導致金屬的組織細化并消除了宏觀偏析,從而大幅度提高了金屬和合金的性能。與傳統的粉末冶金相比較,噴射成形簡化了工序,使生產成本比粉末冶金法降低了40 %以上。美國GE公司最早提出和開發了用電渣重熔+噴射成形工藝制取超潔凈高溫合金渦輪盤的技術,并建立了容量為1.36噸的中試裝備,但用于制渦輪盤至今沒有成功。2012年葛昌純同德國Bremen大學H.Fritsching教授合作進行了噴射成形第一代粉末高溫合金FGH4095盤錠,獲得直徑為184-200毫米、高度超過300毫米、單重75kg、相對密度達99%的盤錠,其收得率超過70%,并首次以噴射成形-熱等靜壓-等溫鍛造-熱處理工藝制得主要力學性能、顯微結構和超聲波探傷基本達到FGH4095指標。2013年又進行了噴射成形第一代粉末高溫合金FGH4095M和第三代粉末高溫合金FGH100L的研究。前者即使采用噴射成形-直接熱等靜壓-熱處理短流程制備,其主要力學性能也優于2012年制備的、以噴射成形-熱等靜壓-等溫鍛造-熱處理長流程制備的FGH4095的力學性能;而以噴射成形-熱等靜壓-等溫鍛造-熱處理長流程制備的FGH4095M,其蠕變性能大幅度高于2012年制備的FGH4095的蠕變性能。而以噴射成形制得的FGH100L,其蠕變性能顯著高于美國以氬氣霧化制粉-熱等靜壓-擠壓-等溫鍛造-熱處理長流程制得的、成分基本相同的LSHR。
葛昌純在Bremen大學和H.Fritsching教授等在j320mm軋輥輥芯上噴射成形厚度達40mm的高釩鋼FV9涂層,獲得j400mm的F V9軋輥。這就為變廢為寶、回收利用、修復和改造廢軋輥開辟了一條節能節材的新途徑。
我國長期以來采用電解法提鎳耗能高,采用羰基法提鎳可大幅度降低能耗。葛昌純和滕榮厚、徐教仁、劉思林等和金川、有色金屬設計院合作下,負責用羰基法從鎳冰銅提取鎳和低壓合成羰基鎳的研究,在實驗室獲得成功,此項技術較之電解法可節電94%。
葛昌純院士大雪后清晨騎著三輪車去實驗室,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致敬國之棟梁!
參考來源:人民網、讀嘉新聞客戶端、萊布科技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