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經歷了近三年的疾馳擴張,中國鋰電產業在2023年降速換擋,駛入新的產業周期。作為鋰電產業四大主材之一的正極材料,行業內也正經歷著產能過剩、企業清退等多重變局。
產能過剩
不同于2022年供需兩旺的行業格局,2023年鋰電企業投擴產的集中釋放疊加下游需求增速放緩,直接導致了產業內的結構性過剩。
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方面,多數新進入者面臨著投產即停產的困境,2020年以來擴產的146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除去51個未到預定投產時間的項目,33個未能按期投產,項目延期率35%。已投產的項目的產能利用率也已經跌了40%-60%不等。
去庫存
“去庫存”是貫穿2023年鋰電全行業的一個核心話題。其核心原因在于供需失衡,下游終端需求不及預期,產業鏈各環節增速放緩,三元正極、鈷酸鋰正極甚至同比下降。
鋰價暴跌
碳酸鋰價格走勢不僅牽連整個鋰電產業鏈的發展脈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鈉電產業發展的討論和判斷。從鋰鹽價格的變化來看,2023年與2022年幾近拋物線對稱的形式。
作為鋰電產業最為核心的原材料,正極材料的價格與鋰鹽價格密切相關。受鋰價下跌的影響,磷酸鐵鋰、三元正極材料等價格相較年初降幅均超50%。
價格戰
鋰電產業供需結構的失衡導致價格戰的發生。受新能源汽車價格戰影響下,正極材料也深陷搶訂單、保市占浪潮中。三元材料(8系)從2023年初的40萬元/噸跌落到年底的18萬元/噸。磷酸鐵鋰從年初的15萬元/噸跌落到年底的4萬元/噸。
業績承壓
鋰電產業鏈供需錯配,鋰產品價格波動,行業內上市公司業績普遍不達預期,出現凈利潤下降的情況。一些磷酸鐵鋰巨頭像德方納米等甚至出現巨額虧損現象。究其原因是鋰鹽的價格大幅下跌及下游需求放緩導致正極材料銷售價格下降,毛利率下降。
市占率集中
近年來,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等領域需求的快速增長,正極材料產銷量逐年快速提升。2023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行業競爭格局基本穩定,市場高度集中;三元正極材料行業集中度穩步提升,龍頭企業競爭激烈。
淘汰賽加速
前兩年磷酸鐵鋰大規模擴產,除了德方納米、湖南裕能等老玩家之外,新入局者大幅增加,市場競爭明顯加劇。2023年,隨著磷酸鐵鋰項目投產,行業內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不少企業選擇退出、或者定增縮水的情況。
百合花公告修訂此前定增方案,取消發行募集資金實施募投項目之“年產40000噸電池級磷酸鐵鋰項目”以及“年產3000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明冠新材公告,將其所持有興華財通70%股權轉讓,將全部退出所持博創宏遠股權,這意味著公司剝離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相關業務。
資本退潮/IPO終止
產能過剩與價格戰逼迫鋰電企業削減資本開支,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供應鏈風險與下游新能源車市帶來的需求風險,提升了資本的避險情緒。
同時,隨著產業鏈產能過剩和資本風向的轉變,企業融資行為更趨謹慎。比如,容百科技定增額從60.58億元下調至52.28億元,多氟多將定增募資額上限由55億元下調為20億元。此外,2023年以來,鋰電領域目前中興新材、博石高科、惠強新材等鋰電產業鏈相關企業先后終止IPO進程。
磷酸錳鐵鋰投資密集
在市場需求的催動之下,材料企業紛紛入局磷酸錳鐵鋰。據悉,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瑞浦蘭鈞、龍蟠科技、星恒電源、德方納米、當升科技、容百科技等企業都在爭相就此開展布局。
2023年,磷酸錳鐵鋰投資密集,國內已落地超20個項目,單個項目產能達20萬噸,此外還有原有磷酸鐵鋰項目部分兼容LMFP的產線,至2025年規劃產能已達100萬噸。容百科技方面表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計出貨近千噸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龍蟠科技旗下湖北鋰源發布了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正極材料產品“錳鋰1號”。
出海
目前,國內正極材料的需求整體較為疲軟,競爭則趨于激烈。再加上歐美IRA法案的影響,國內企業在海外布局產能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以容百科技為代表的正極材料廠商出海建廠的腳步加快,其中主要布局在韓國、東南亞、歐洲等地。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