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內蒙古興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洋科技”)上市申請獲北交所受理,保薦機構為中泰證券。
掌控核心技術
獲得光伏巨頭廣泛認可
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興洋科技成立于2014年,實際控制人為邵雨田、林富斌、馮江平,是一家從事電子級硅烷氣等硅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光伏和顯示面板行業,并逐步向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延伸。根據興洋科技的測算,2022年公司市場占有率為23.96%,是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2020-2022年,興洋科技實現營業收入5719.61萬元、1.33億元、4.17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2038.05萬元、2456.71萬元、1.78億元,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歸母凈利潤1.31億元。
自成立以來,興洋科技始終聚焦于技術研發。截至2023年上半年,興洋科技形成了圍繞電子級硅烷氣生產的7項發明專利及10項實用新型專利,包括“改良歧化法硅烷生產技術”、“硅烷低溫精餾純化技術”、“液相增壓充裝技術”等核心技術。
憑借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興洋科技獲得了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晶科能源(688223.SH)、東方日升(300118.SZ)、愛旭股份(600732.SH)、阿特斯(688472.SH)等光伏巨頭的廣泛認可。
光伏電池片生產關鍵原材料
成長空間廣闊
據悉,硅烷是化學通式為SinH2n+2的一系列硅和氫的化合物總稱,其中甲硅烷化學分子式為SiH4,是習慣上所稱的硅烷。硅烷常溫下為氣體,其中純度在6N以上的稱為電子級硅烷氣。硅烷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含硅氣體,主要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在器件襯底表面形成薄膜或直接形成硅晶體。
雖然我國電子特氣行業起步較晚,但自2008年以來,隨著興洋科技、硅烷科技、中寧硅業、 陜西天宏、中能硅業和福建恒申為代表的國內廠商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以及光伏、顯示面板行業的高速發展,帶動電子特氣國產化率穩步提升。
在光伏電池片的生產中,電子級硅烷氣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在硅片表面形成氮氧化硅鈍化膜,減少硅片表面的電子復合,從而提升電池發電效率;與此同時,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生成氮化硅吸光膜,減少光反射,增加太陽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由于電子級硅烷氣具有純度高、沉積溫度低、易于精細控制、性價比高等優點,因此已經成為太陽能電池片、顯示面板、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化學氣相沉積過程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原材料,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TECHCET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子特氣預計市場規模為51億美元,預計2025年全球電子特氣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2023-2025年間,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8%。
募資14.53億元
夯實主業并“跨界”顆粒硅
本次IPO,興洋科技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66,966,667股(含本數,未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前),募集資金不超過14.53億元(含本數),用于年產16,000噸電子級硅烷配套12,000噸顆粒狀電子級多晶硅項目(一期,年產8,000噸電子級硅烷氣配套2,300噸顆粒狀電子級多晶硅)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募集資金除了用于加碼核心業務電子級硅烷產能規模以外,還將投建1.2萬噸(一期2300噸)顆粒硅產能。資料顯示,顆粒硅相比于傳統的棒狀硅,具有能耗低、資本強度低、生產流程短、降本空間大等優點,未來有望成為硅料環節的主流技術路線。根據根據華泰證券的測算,硅烷流化床法可系統性降低成本,同等要素價格成本下較西門子法降低12元/Kg以上。
此前,由于顆粒狀技術尚未成熟,存在金屬雜質、氫跳等問題,限制了顆粒硅技術的市場應用。但隨著生產工藝的持續改進,顆粒硅市占率持續提升。根據《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2-2023年)》,2022年顆粒狀市占率達到7.5%,市場規模為6.2萬噸。根據東方財富證券的預測,2025年光伏行業顆粒硅潛在需求有望達到36萬噸。
興洋科技表示,基于豐富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的考慮,近年來公司積極推進在顆粒狀多晶硅領域的研發布局,持續開展基礎技術和制備工藝的自主創新,已完成多個研發項目并獲得發明專利技術成果。通過本次募投項目實施,公司將新建生產廠房和生產線,實現顆粒狀電子級多晶硅的規模化生產和市場應用。項目有助于公司提升研發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擴充產品類別、完善業務體系,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