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為更好地實現產學研用貫通融合,努力推動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2024年1月21日,“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CASIP)在北京舉行揭牌儀式。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的動力電池,近年來也實現了長足的進步,邁入全球領先行列。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達到385.7GWh,比上年同期增長31.6%,其中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達到126.2GWh,占總裝車量32.6%,比上年同期增長14.3%;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達到261GWh,占全部裝車量的67.3%,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6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去年以來,國內外的企業和研究機構紛紛公布固態鋰離子電池研發和產業化的信息,總體而言,中國主要的動力電池企業都在進行固態電池的研發,這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可行性的平衡問題,就像磷酸鐵鋰電池雖然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電池,但是這幾年我國在電池工藝技術和結構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進,磷酸鐵鋰電池占有率在逐年提升,現在已經遠超過三元電池的裝車量。
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到全面市場化拓展新階段。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預計,到2025年或者2026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當中將達到一半以上。他表示,“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是要將行業各個方面組織到一起分工協作,利用好新能源汽車大市場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爭取早日實現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
“期盼著這個創新平臺能夠發揮創新協同、創新引領的作用,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持續保持國際競爭力發揮支撐作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成立,將為我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提供一個技術交流和協同攻關的高水平的平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
當前,以全固態電池為代表的新一代動力電池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急需產學研各方、上下游企業通力合作,以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形式研究突破。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提出幾點建議:一是要一體化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要補齊支撐技術和共性平臺發展的短板,持續提升基礎支撐能力;三是要持續優化應用環境,持續構建和諧共生的產業生態,加速全固態電池產業化應用。
“我們期待創新平臺能夠充分發揮平臺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和組織整車、動力電池、關鍵材料企業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不斷推動全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為我國全固態電池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郭守剛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講述了中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的輝煌成就與面臨挑戰。他表示,我國需要跨越創新周期,迎接國際新一輪電池技術競爭。 在全球范圍內,現階段固態電池主要以全固態電池為主導,其中硫化物電解質占據主導地位。我國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化特點,以固液混合為主要特點。
“從全行業看,我們既要發展漸近性的半固態技術路線,又要防范激進型全固態技術路線帶來的顛覆性風險。”歐陽明高認為,中國全固態電池的研發目前認知還需統一、聚集力量、協調產學研,需要聯合起來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共同突破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關鍵技術。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材料的研發范式,將大幅度加速全固態電池的研發速度,這對2030左右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突破增加了確定性。”歐陽明高表示,對于未來“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定位于三個方向:科研服務平臺、基礎研發平臺、產業協作平臺。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
揭牌儀式后,平臺成員就如何搭建學術交流、技術協同攻關的合作平臺,組織研究全固態電池發展戰略、技術路線及產業政策,推動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等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未來,平臺將緊貼國家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加速固態電池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升科技創新。同時,強化固態電池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加快推動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提升我國新能源發展的競爭力和創新力,成為輸出創新力量的高能平臺。
參考來源:
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新華網、人民網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蘇簡)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