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個人簡介: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固態二次電池團隊”課題組長,博士,研究員,碩/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中科院、浙江省等青年人才計劃支持。
2004年本科畢業于蘇州大學,200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并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導師:崔平 研究員);2009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歷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項目研究員、研究員,曾先后在韓國漢陽大學(Wolfgang Sigmund教授與Ungyu Paik教授聯合課題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Xuehong Lu教授課題組)、美國馬里蘭大學(Chunsheng Wang教授課題組)從事儲能材料研究。
迄今為止,與合作者一起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材料及新能源領域國際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被引用9600余次;參與撰寫“新能源材料科學與應用技術”(科學出版社)中的“無機固體電解質材料及全固態鋰電池”章節;(合作)申請中國發明專利80余項,其中授權30余項、國際專利6項;主持/承擔了包括高技術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聯合項目、裝備預研聯合基金、浙江省/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多個項目的工作,并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國家973/863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項目的研究。
研究方向:全固態二次電池關鍵材料與固態電池技術
在學習中產生興趣
姚霞銀2000年考大學的時候,曾報考過某空軍院校,后來在大學時也參加過招飛,但都止步于面試。被錄取了材料專業之后,姚霞銀就自然接受了這個領域,在大二進入實驗室后,姚霞銀跟著師兄做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感覺所學的材料學科既貼近生活又實用,由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2004年,姚霞銀憑借優異的成績從蘇州大學保送至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學習高分子材料加工。一年后,他跟隨導師崔平研究員來到寧波材料所,從此扎根寧波。
勇闖“無人區”
2009年姚霞銀博士畢業后,轉換方向選擇了電池研究領域的全固態電池研究。這也是姚霞銀研究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的挑戰。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方向,姚霞銀感覺非常不適應。“不同于以往高分子材料加工時,一次做的樣品量有好幾公斤,做鋰電池后,一次的樣品量只有幾十毫克。”姚霞銀幽默地說,“剛開始,我生怕一口氣就把樣品吹跑了。”
當時全固態電池還是一個相對冷門的課題,在國內處于起步階段。放棄學了那么多年的專業,投身到前途未卜的空白領域。姚霞銀對于這個大膽的決定表示,自己沒有想很多,只想著在每個階段做好自己的工作。博士畢業以后,仍舊把自己當成學生來看待。
圖源:甬派客戶端
姚霞銀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天8點半到實驗室,晚上11點多才回家,日復一日,通過3年多的學習,姚霞銀逐漸摸到了鋰電池的“門道”,2011年開始聚焦硫化物固體電解質材料,彼時國內還很少有團隊研究這一領域。
后來,為了拓寬國際視野,姚霞銀先后赴韓國漢陽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等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進行儲能材料研究。
守得云開見月明
姚霞銀說:“研究成果如果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它就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
一次次重復又枯燥的實驗,一次次失敗的嘗試……在持續攻關10年后,姚霞銀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成功解決了硫化物固體電解質材料對空氣敏感性、粒徑可控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領跑國際先進水平,真正實現了關鍵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
為進一步提升全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姚霞銀團隊再一次迎難而上,突破了致密薄層電解質膜技術,在國內率先研制出安時級全固態鋰二次電池單體,形成了全面的從材料基礎研究到電池集成的創新能力,極大推動了我國全固態二次電池的研發進程。
姚霞銀透露,目前團隊正計劃將幾類關鍵的電解質材料量產,為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發提供基礎材料,從而滿足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儲能以及深海、深藍、深空、深地等國家戰略領域對高安全性儲能器件的需求。
關于固態二次電池團隊課題組
“固態二次電池團隊”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目前團隊共有50余人,包括研究員3人,博士后2人,工程師/助理研究員/科研助理2人,研究生40余人 。研究團隊面向新能源汽車與大規模儲能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固體電解質材料、電極/固體電解質界面優化、固態電池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并構建相應的固態電池體系,包括固態動力鋰二次電池、固態鋰/鈉硫電池、固態鈉電池以及固態金屬空氣電池等,已建成國內一流的固態電池相關材料與器件制備和表征平臺。獲得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基金委、中科院、浙江省、寧波市以及企業等多個項目的支持。團隊已發表SCI論文20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80余項其中授權30余項、國際專利6項。
參考來源: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官網
WileyChem《姚霞銀研究員:“科研工作應該是自我驅動、持續努力并快樂的。”》
【甬派】《領軍Talk|姚霞銀:創新“鋰”想的堅守者》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