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固態電池一直被電池新能源業內人認為是下一代電池的終極形態,其將相對危險的液態電解液變為固態電解質,而讓電池更具安全性、續航時間更長,但其在產業化的路上卻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
“在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方面,國內外都面臨瓶頸。”在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看來,全固態電池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例如離子電導率問題、固固界面問題、成本問題等等。
3月1日下午,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調研團一行到訪江蘇衛藍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簡稱“江蘇衛藍新能源”),與副總經理甄小立、技術經理柳增富及其他相關領導交流座談,并參觀產線等。
資料顯示,江蘇衛藍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1月,是以固態鋰電池研發與生產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應用覆蓋無人機、電動工具、規模儲能、電動汽車等領域。公司位于江蘇省溧陽市中關村產業園內,占地約38畝,注冊資本1.6億,是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衛藍新能源”)全資子公司。
“江蘇衛藍新能源是衛藍新能源的第一條產線,起初成立是為了做產品開發,孵化出產品到其他基地去量產。”甄小立進一步介紹:“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產品孵化差不多了,其他基地也都量產了,江蘇衛藍新能源就把這條產線保留下來,也承擔一些公司的業績任務。”
從衛藍新能源來看,公司在固態電池領域早已名聲在外。公開資料顯示,其成立于2016年,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固態電池技術唯一的產業化平臺,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泓、原北汽新能源總工俞會根共同發起創辦,融合了電池材料、電芯、系統等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公司秉承“慧聚衛藍,先導固態”的核心管理理念,聚焦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和寬溫度范圍適應性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經過歷次融資,衛藍新能源股東陣容已相當豪華,包括小米、吉利、華為、天齊鋰業等知名業內巨頭。
獲得大佬青睞背后,衛藍新能源對技術的不斷探索至關重要。據悉,公司現已具備超薄復合金屬鋰制備技術、固態電解質/快離子導體制備技術、多涂層正極制備技術、預鋰化技術和高電壓集成技術等。圍繞固態電池核心技術,目前公司接受轉讓和自主研發專利共計32項,授權專利24項。
從產能布局來看,目前,衛藍新能源已擁有北京房山、江蘇溧陽、浙江湖州和山東淄博四大基地,規劃產能超過100GWh。其中,湖州基地第一顆固態動力電芯于2022年11月下線,2023年6月正式向蔚來交付360Wh/kg鋰電池半固態產品。
可以說,當其他固態電池企業產品還在小試階段時,衛藍新能源已率先實現了半固態電池的量產。
針對安全性,甄小立介紹:“我們現在生產的如三元體系31AH半固態電池可以通過針刺測試,做到不起火、不爆炸,所以安全性是有大幅提升的。”
根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固態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尤其是伴隨著以衛藍新能源和贛鋒鋰電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標志著半固態電池在2023年實現了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化。
基于對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和降本路徑的研判,EVTank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在整體鋰電池中的滲透率預計在10%左右,其市場規模將超過2500億元,主要為半固態電池。
對于何時量產全固態電池,其實說法不盡相同。EVTank看來,全固態電池目前仍然面臨著尚未完全解決的離子電導率問題、固固界面問題和循環性能問題等,預計其產業化時間節點將在2030年左右。
然而,甄小立透露,“隨著我們現在對半固態技術的掌握,再加上材料端的一些改進和工藝上的摸索,我們暫定于2027年左右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蘇簡)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