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天津師范大學與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嘉寧)成功簽約,共轉讓9項發明專利,合同總額900萬元人民幣。從高校到企業的專利轉讓,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體現,使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了企業生產線。
圖片來源:貝嘉寧
一直以來,學術與產業就像是水和油不能融合。大量從學術中誕生的技術,在向產業轉化的過程中,沒有正確的方式,最終也只會以失敗告終,就像水和油,即使通過攪拌融合在一起,不久之后也會分開,但是通過乳化作用后,我們會發現水和油完成了融合。所以,利用合理的方法同樣也可以把學術與產業融合到一起。
貝嘉寧董事長趙中良表示,貝嘉寧順應新能源技術發展趨勢,專注于能源儲存行業高新材料的研發和生產。與天津師范大學簽訂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開發技術專利轉讓協議,是功在當前、利在長遠的重要事情,具有前瞻性,必將為企業注入更多科技活力。面向新材料,貝嘉寧相信,隨著產學研合作一體化推進,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以及合作日益緊密深入,必將促使科技成果更加豐富,為新能源行業發展增添更多新的動力。
硅碳負極包括硅氧碳和硅碳兩種,硅氧碳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產業化開發,最近兩年硅碳的開發才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
硅碳開發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納米化,無論是砂磨法還是硅烷沉積都有很多的技術難題去解決。對于未來,硅碳負極的前景廣闊,目前隨著中國動力電池的發展,這種高容量材料的市場份額將會越來越大,隨著硅碳技術的進步,它的市場需求也逐步地呈現出了爆發性的增長趨勢。
作為專利第一發明人的張波,依托儲能材料表面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的產業化研發近10年。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高,可以有效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解決電動汽車里程焦慮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高容量硅碳材料產業化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參考來源:
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天津師范大學、粉體網、網絡公開信息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蘇簡)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