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2023年,在終端需求增速放緩、鋰電池行業去庫存的背景下,中游鋰電池材料均面臨供需關系階段性失衡、產品價格下滑的重大挑戰。
正極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環節,其性能直接決定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安全性、使用領域等,其在鋰離子電池中成本占比最高;同時,憑借其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正極材料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業內外廠家紛紛加入。目前,動力電池應用的正極材料以磷酸鐵鋰、三元材料等為主。
近日,多家鋰電正極材料企業的2023年年報及2024年一季度報告出爐,粉體網對9家三元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含前驅體)和7家磷酸鐵鋰生產企業進行梳理統計如下:
2023年,隨著大量資本涌入鋰電產業鏈條,擴產不斷,整個產業鏈競爭日趨激烈,正極材料環節也難逃“內卷”,加上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正極材料首當其沖,企業業績普遍出現下滑現象。
三元正極需求承壓,業績分化明顯
三元方面,動力的需求有所不足,國內磷酸鐵鋰:三元的市場份額接近7:3,由于磷酸鐵鋰能量密度等性能的升級以及下游車企對于性價比的追求,三元的需求略顯疲軟。據統計,2023年國內三元材料總產量為59.0萬噸,同比下滑 2.0%;全球范圍內三元材料總產量為96.6萬噸,同比下滑2.8%。幾家三元正極企業在23Q4和24Q1的營收同比都出現了下滑,但業績出現明顯分化。
當升科技2023年凈利19.24億元,同比僅下降14.8%;容百科技凈利潤為5.81億元,同比下降57.07%;長遠鋰科則由盈轉虧,虧損額為1.24億元,長遠鋰科表示2023年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同時下游企業去庫存,需求放緩,公司產品銷量與售價下降,疊加存貨跌價影響,利潤下降。振華新材2023年凈利1.03億元,同比下降91.93%,在2024年Q1虧損1.37億元,振華新材對此解釋主要由于公司產能利用率較低,盈利能力受損,此外公司計提約0.62億元資產減值損失,盈利進一步承壓。
生產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的上市企業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芳源股份2023年凈利潤虧損4.5億元,帕瓦股份2023年凈利虧損0.97億元,格林美2023年凈利雖同比下滑27.89%,但也實現9.34億元。而龍頭企業中偉股份則實現凈利19.47億元,同比增長26.15%。中偉股份對此表示,主要受益于全球新能源市場的快速增長。
不過,在2024年第一季度,幾家企業的業績出現了增長。光大證券研報指出,從2024年Q1的凈利潤增速來看,三元前驅體環節提前反映出二季度行業需求轉暖的跡象。
磷酸鐵鋰深陷虧損泥潭
磷酸鐵鋰企業則是虧損的“重災區”。整理的7家上市企業中,僅湖南裕能保持了盈利,凈利為15.81億元,同比下滑47.44%。頭部企業德方納米2023年由盈轉虧,虧損額達16.36億元;萬潤新能虧損達15.04億元。最近向港交所二次遞表的龍蟠科技2023凈利虧損12.33億元, 安達科技、富臨精工、豐元股份亦表現低迷,虧損嚴重。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多數材料廠歸結為幾個方面:一是產品價格下降;二是前期高價存貨減值損失;三是項目投產計提相應折舊。據悉,隨著行業新產能的投產,行業供需關系改變,從2023年初到2024年一季度末,鋰電主材的降幅普遍在40%以上。
對于磷酸鐵鋰行業的發展趨勢,湖南裕能表示,2023年以來行業總體增速放緩,磷酸鐵鋰主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劇烈波動,目前行業呈現普遍虧損的狀態。截至2023年底,磷酸鐵鋰產能合計達到341.7萬噸,整體產能利用率均不足50%。行業普遍虧損以及低產能利用率的狀態難以長期維持,部分市場競爭力較弱的磷酸鐵鋰材料企業,正面臨行業出清的風險。
磷酸鐵鋰VS三元正極
總體來看,營收方面磷酸鐵鋰企業的情況好于三元正極企業,雖然售價下降,但是量的增長仍為強勁,除了動力領域份額的提升以外,還有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凈利方面磷酸鐵鋰企業低于三元正極材料企業,原因在于磷酸鐵鋰材料同質化嚴重且門檻較低,在新建產能釋放情況下就導致了材料降價幅度較大。而三元正極材料的產品種類較多,不同的組分其工藝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下游客戶深度綁定,不容易被競爭對手的材料替換。
參考來源:
1.各企業年報
2.光大證券《鋰電行業2023年報及2024年一季報總結:24Q1行業盈利見底,靜待周期拐點》
3.中郵證券《鋰電2023年報、2024一季報總結:利潤分化向下游轉移,材料環節有望走出至暗時刻》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