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鋰電產業鏈上市公司宣布終止定增、終止項目建設,有的甚至在去年就已開始“踩剎車”。
此前,基于對行業的看好,瘋狂擴產、跨界曾成為鋰電產業的常態。但隨著市場需求放緩等因素的影響,鋰電產業也由此步入深度調整。
為引導鋰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5月8日發布《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和《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鋰電產業未來的發展態勢仍是積極向好的。”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李攀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技術進步,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政策引導和規范將促使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避免無序競爭,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多個鋰電項目投資“踩剎車”
近日,一家上市公司對定增按下“終止鍵”。該公司此前披露的定增預案顯示,擬募資不超過25億元,原計劃投向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項目,最終,該筆定增計劃以終止收尾。
而這并非個例。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鋰電產業鏈上市公司宣布終止定增、終止項目建設。僅在4月份,就有5家上市公司終止或暫緩相關項目建設,且這幾家多為此前“跨界”進入鋰電產業的企業。涉及鋰電產業鏈上的三元材料、復合銅箔、電解液、電池級碳酸鋰、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鐵鋰儲能鋰電池等環節。對于終止或暫緩項目建設的原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不冒進推進等成為“高頻詞”。
從野蠻生長到逐步理性,面對鋰電產業過度擴產帶來的市場變化,過去一年,在不少企業仍舊入局投資的時候,已有不少企業敏銳感知到行業的變化,不少鋰電相關項目或叫停、或終止、或減投,或變更的情況已開始出現。
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已有一些正極材料、電解液企業終止了相關項目建設。
“這是市場自我調整的一種表現。”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坦言,“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開始更加理性地評估市場供需關系和自身發展戰略,投資會變得更加理性,避免低效投資。”
止于至善投資總經理何理補充道,產能規劃的推遲、生產線的停工以及部分公司的破產重組,均是行業供給調整的明顯標志。“行業供給的收縮是一個必然且健康的經濟現象,有助于市場的自我調節。”
鋰電產業向好發展態勢不變
近年來,鋰電產業高速成長,企業跨界、擴產火熱,產業鏈各環節呈現增長態勢。但隨著需求降速、賽道擁擠,疊加海外掣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自去年以來,整個產業鏈也開始逐步“降溫”。
據行業機構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調研,在經歷了2020至2022年的快速增長,鋰電產業鏈在2023年顯露出增長放緩的跡象。市場疲軟主要體現在三個關鍵方面:新招標項目的數量大幅減少,企業目標完成率偏低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
根據GGII的調研數據,2023年鋰電池產業鏈的招標量相比2022年減少了近一半。大多數企業在年初設定的目標未能實現,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完成60%以上的預定目標,而多數企業的完成率在40%至55%之間。一些三線及以下企業因產能過剩、客戶缺乏和成本劣勢等問題開始面臨經營困難。
這一趨勢在2023年年報中也有所體現。據GGII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鋰電上市公司營收總額約1.64萬億元(數據剔除企業中的大額非鋰電業務,下同),同比下降5.1%;凈利潤總額約1060億元,同比下降38.9%,行業利潤大幅縮水。
在業界看來,當前鋰電產業出現的階段性調整是每個行業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展望未來,鋰電產業向好發展的態勢依舊不變。
“全球低碳綠色轉型的大趨勢下,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鋰電池作為核心部件,其市場需求有望延續增長勢頭。”對于鋰電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卜益力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鋰電池性能和成本有望得到持續改善,其應用范圍也會因此得到進一步擴大,為鋰電產業帶來更多市場機遇。“行業競爭可能加劇,集中度也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具備技術創新和質量優勢的企業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升。”
“最新政策的發布,旨在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避免過度競爭等問題的出現,同時也是順應了鋰電行業的發展趨勢,加快產業鏈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進行發展整合,提升中國鋰電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李攀稱。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