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正在面對多重挑戰,產業步入冰河期。
一、中國光伏很強
根據IEA的數據,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達到420GW,其中261GW新增裝機容量部署在中國,其次是歐盟(53GW)、美國(32GW)和印度(12GW)。
直觀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光伏產業鏈最完整、競爭力強、規模最大、技術領先、光伏裝機量第一的光伏強國,并擁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
從產能規模來看,中國在光伏各主要環節產能的全球占比均超過80%,生產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約98%的硅片、90%以上的光伏電池,和80%以上的組件。
從技術角度來看,2014年至今,我國企業、研究機構共打破光伏電池片實驗室效率世界紀錄62次。截至目前,電池類型涵蓋晶硅、薄膜、鈣鈦礦,技術創新多元態勢明顯。
國際能源署在5月發布的《先進清潔技術制造》報告中指出,2023年,中國太陽能制造領域投資增長尤為迅猛,中國企業產能布局領先。同時,中國也是光伏產品制造成本最低的地區。
中國光伏一直被需要,一直很自強,一直很陽光,也一直很受傷。
二、美國坐不住了,接連不斷的“騷操作”
1輿論指責中國“產能過剩”
近幾個月以來,美國頻頻指責中國光伏行業“產能過剩論”。
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拋出了一個攻擊中國的觀點:所謂“中國過剩產能沖擊世界市場”。
不久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來華訪問,在廣州參加中國美國商會活動時指出,其尤其關注產能過剩問題,包括在新興領域出現的產能過剩跡象。
更早時候,3月27日,耶倫在美國佐治亞州一座光伏電池工廠訪問時,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所謂“產能過剩”,稱“中國的產能過剩打亂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
2美國大力補貼本土企業
美國一面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靠政府扶持導致了所謂“產能過剩”,而另一面不斷推出產業政策扶持本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美國財政部5月發布的《通脹削減法案》附加指導方案中明確,光伏產品本土制造比例超40%的企業,可獲得補貼。另外,從2023年開始,美國本土企業生產制造銷售的硅片、薄膜/晶硅電池片、組件,可享受12美元/平方米、4美分/瓦和7美分/瓦的稅收抵免。
激進的扶持政策讓FirstSolar業績驚人。2023年,FirstSolar凈利潤為8.31億美元,其中6.6億美元來自補貼,占比超80%。今年第一季度,FirstSolar凈利潤為2.37億美元,補貼為2.81億元。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補貼,第一季度FirstSolar是虧損狀態。
公開信息顯示,FirstSolar產能僅約12吉瓦,其新一代Series7組件轉換效率為19.7%,售價為0.3美元/瓦至0.33美元/瓦。而中國產n型晶硅組件在美國的平均售價約0.25美元/瓦至0.28美元/瓦,轉換效率超23%。
中國光伏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直言:“從以上數據對比可以看出,FirstSolar產品價格不僅高于中國產晶硅組件,轉換率也無競爭力,美國利用關稅等貿易壁壘保護的其實是落后產能。”
美媒彭博社刊發氣候變化和能源領域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的評論文章。文章直指,以拜登政府為首的西方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是錯誤的。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直接降低了太陽能利用的成本,西方對此應該持歡迎才對。“如果我們想在有生之年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暖,降低綠色能源成本是世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3提高關稅,傾軋中國企業
近期,美國更是針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征收更高進口關稅,將中國光伏企業推上風口浪尖。
2024年6月6日,美國針對產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產品為期兩年的關稅豁免,正式到期。這也就意味著,從這天開始,包括東南亞四國在內、所有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均將恢復征收14.25%的201關稅。
三、中國光伏“路”在何方?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處在最好的時刻與最壞的時刻并存,在陣痛中破繭成蝶的重要轉換期。行業正在經歷的,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輪的周期性迭代,而是光伏大變局時代來臨之前的一場預演。”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表示。
1鼓勵技術創新,破解“內卷式”競爭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認為,光伏行業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了破解光伏行業“內卷式”競爭,高紀凡建議,全力鼓勵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知識產權是創新的關鍵成果和重要無形資產。”高紀凡稱。
朱共山表示,“唯有核心技術突破,才能帶來產業上限拓展和‘內卷’生態改善,才是產業鏈突破‘內卷’的關鍵。”
朱共山倡議業界尊重知識產權,共建開放協作的生態鏈,協力共闖科技“無人區”。
2光伏產業多維度發展
朱共山還表示,結合光伏發電、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深度調峰技術以及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能夠實現減排、能源產出增加、電網強化和電力供應穩定等多方面的效益。此外,通過在沙漠、戈壁等地區建設大規模的風光儲氫氨醇基地,結合防沙治沙措施、特高壓輸電技術以及零碳工業的就近消納,為構建"四新一強"的新型能源體系提供了可行的發展路徑。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以OpenAI為代表的AI技術,正在引領"萬象新生",
鐘寶申認為,要解決現存問題,促進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還是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入手。
“在供給側,光伏行業從業者需要有所行動。”鐘寶申認為,一方面,光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成本不斷降低,最核心的驅動力還是技術創新。光伏行業應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光伏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從集中式電站到光伏屋頂、光伏建筑,但是光伏用于建筑領域的標準目前還不成體系,標準建設嚴重滯后于產業的發展,因此全行業需要共同努力推動適配不同場景的產品標準化工作。
3光伏出海,勢不可擋!
當前,隨著光伏產業鏈成本持續下行,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光伏發電在全球范圍呈現更強競爭力,海外光伏需求快速增長,海外光伏市場迎來較大發展機遇。
中國的光伏和風電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光伏產品三大主材——硅片、電池、組件的出口量分別達70.3吉瓦、39.3吉瓦和211.7吉瓦,同比分別增長93.6%、65.5%和37.9%。
隨著美國“關稅大棒”的壓力,“借道”東南亞已非最優選擇。對于出海趨勢,SEMI中國光伏標準委員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表示,“長遠看確實可以考慮向其他地區轉移,如:可考慮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在呂錦標看來,政治風險是中國光伏企業出海所首要考慮的因素。“中東政治風險較低,另外光伏企業也需要尋求強力資本的合作,‘不要單打獨斗’。”
總體來看,中東地區或成光伏出海的“答案”之一。
中東地區光照資源充足,政府不斷推出大型標案,疊加組件價格下降帶來經濟性,預計2024年中東地區光伏需求將快速增長。
四、結語
現在的光伏全球產業競爭,早已超出了企業之間的比拼,而是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較量。
“時隔一年再見面,光伏產業變化兩重天。”朱共山直言,行業遭遇史上最強內卷,供需嚴重錯配,產業步入冰河期,“截至目前,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基本上跌破現金成本,全產業鏈集體承壓。光伏產業本輪震蕩周期內,整體產能擴大了約3倍,但利潤率下降了70%左右。”他呼吁,中國光伏亟待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同時施力,進行以提高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為主要手段的結構性調控。
中國光伏企業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呵護,只需要真正的市場化,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參考來源:
中國能源報《中國光伏企業不懼競爭》
趕碳號科技《隆基綠能,與一場詭異的光伏閃崩事件》
證券時報網《協鑫集團朱共山:光伏行業遭遇史上最強內卷供需嚴重錯配》
金融界《光伏行業迎來新變局,技術創新引領行業高速發展》
中國能源報《隆基鐘寶申:供給需求“雙向奔赴”,推動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PVTech《IEA報告:2023年,全球光伏420GW!》
北美華聞《美媒稱拜登政府“產能過剩論”錯了應對能源轉型世界需要中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動機純粹是政治需要》
科創板日報《光伏龍頭深陷停產風波“關稅大棒”壓力下出海業務走向何方|深度》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