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物陶瓷是氮與金屬或非金屬元素組成的陶瓷,是一類具有高熔點、高硬度、高強度、耐高溫和優良熱學、電學性能的陶瓷材料,目前在冶金、化工、電子、機械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工程運用。
部分氮化物陶瓷應用結構件
氮化物陶瓷材料應用:高溫、高強、超硬
傳統氮化物結構陶瓷主要包括氮化硅、Sialon、氮化鋁、氮化硼四類,其中Sialon是從氮化硅衍生出來的新材料;新型氮化物結構材料主要為N元素與過渡金屬如Ti、Zr、V、Hf、Ta等相結合的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材料。
氮化硅(Si3N4):氮化硅陶瓷以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在現代工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被譽為“結構陶瓷之王”。
氮化鋁(AlN):氮化鋁陶瓷具有高熱導、低膨脹、低介電損耗、高電阻、優異的耐熱震性以及良好的力學性能,成為新一代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散熱材料。
氮化硼(BN):氮化硼陶瓷的硬度較低,高溫下耐腐蝕、絕緣性好。通常用于制造熔煉半導體的坩堝及冶金所用的高溫容器、半導體散熱絕緣零件、高溫軸承、熱電偶套管及玻璃成形模具等。
基于氮化物材料體系的高熱導率、絕緣性、較低的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光激發性等具備功能陶瓷的特性,氮化物陶瓷從目前的高溫、高強和超硬等結構陶瓷應用領域快速向電子領域基板材料、航空航天天線罩材料、發光器以及激光器件等光學陶瓷方向發展。
原位合成法制備氮化鋁粉體有何優勢?
高性能結構陶瓷需要高純度(低氧含量和其他金屬雜質)、細粒度(亞微米或納米尺度)、窄粒徑分布且性質穩定的原料粉末。就氮化鋁粉體制備來講,目前制備AlN粉體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氮化法、Al2O3碳熱還原法、自蔓延燃燒法、等離子體合成法、氣溶膠法等等。其中前兩種方法已適用于大規模工業生產。直接氮化法工藝簡單,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合成,但是該方法合成AlN時,Al粉轉化率較低,易產生團聚,產品質量差,反應過程難以控制。用原位合成技術制備氮化鋁作為一種新方法,近年來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
原位合成技術最早應用于制備復合材料,該技術由美國Lanxide公司發明,最初用于制備Al2O3/Al復合材料,為了保持較高的氧化生長速率,一般在鋁中加入某些金屬元素作為添加劑,如Mg、Si、Sn等元素。當在金屬表面放置填充材料如纖維、顆粒和晶須時,可以在金屬向外氧化生長的過程中制備陶瓷基復合材料。該方法具有工藝連續性好、成本低等優點。
原位合成技術制備AlN粉末又稱為合金氮化法,它是利用鋁合金(通常為鋁鋰、鋁鈣、鋁鋅和鋁鎂合金)為原材料,在高溫條件下向合金熔體內通入高純N2、NH3或二者的混合氣體,發生氮化反應從而制得AlN。其本質屬于直接氮化法,反應方程式為:
原位合成技術制備氮化鋁粉體具備三個優勢:
1)在AlN原位合成中,合金元素在氮化過程中會轉化為氮化物并放出熱量,從而降低氮化溫度或縮短氮化時間;
2)加入的合金元素可以先一步和氧氣反應,在氮化過程中起到持續脫氧的作用,降低體系氧分壓,從而確保AlN的生成,提高產物純度;
3)在高溫反應過程中,高飽和蒸汽壓合金元素及其氮化物會升華或分解,對熔體表面的AlN膜層起到破壞作用并在合金液內部形成微觀通道,以便于爐內N2或NH3由氮化通道進入合金液內部,提高產物氮化率,也使得氮化產物變得疏松易粉碎,從而有效減小粉末粒徑。
氮化鋁粉體制備技術是當前重要的環節和今后研究的重點。2024年10月29-31日在上海跨國采購會展中心,由北京粉體技術協會與柏德英思展覽(上海)有限公司聯合主辦“2024先進陶瓷粉體制備及應用技術研討會”,北京工業大學王群教授將帶來《氮化物材料及其應用》的報告。王群教授將主要介紹氮化鋁的合成方法,并重點介紹屬于直接氮化法的原位合成方法。同時,簡要介紹氮化鋁的主要應用領域。
專家簡介
王群,男,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導)。1994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晉升教授。北京工業大學電磁防護與檢測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中國通訊學會電磁兼容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常務理事。1999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0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長期從事電磁功能材料、納米磁性材料、氮化物陶瓷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
來源:
李美娟等:氮化物陶瓷粉體的制備技術及發展趨勢
閆長明:鋁鎂合金粉末原位合成及其表征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空青)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