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該《建設指南》中,將高純石英砂及高性能石英玻璃制品與固態電池電解質材料、特種陶瓷材料等多種備受市場關注的新材料,一同列入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重點領域。
中試是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轉向工業化生產的過渡性試驗,是加速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中試重點解決科技成果放大至產業化規模過程中的工藝匹配性、批量穩定性、成本經濟性等問題,形成成熟工藝包和成套裝備。
高純石英相關的中試平臺作為提供中試服務的創新載體,是開展中試的基礎和保障。推進高純石英相關中試平臺建設,對于支撐中試服務能力和供給水平提升,加快發展高純石英產業意義重大。
關于高純石英技術,成都理工大學汪靈教授經過多年系統的研究之后發現:高純石英技術包括礦石的評價遴選技術、提純技術、產業化裝備技術和檢測技術四大方面,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因此,發展我國高純石英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從某個方面努力是難以達到效果的。并明確指出,其中以高純石英原料的識別、評價與遴選技術最為關鍵。
高純石英加工技術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純石英加工生產裝備要求很高,研發適用特殊工藝條件下的安全、環保、節能、高效的生產裝備至關重要。同時,在檢測技術方面,汪靈教授指出,國內檢測技術總體而言還沒有很好的統一,雜質沒測全、測不準的問題容易引起行業的一些亂象。
西南科技大學孫紅娟教授認為,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進行深度的產學研結合,讓實驗室中成熟的高純石英技術可以在與企業合作中,一步一步地推向中試級乃至實際生產當中去,從而解決實際生產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才有望真正突破高純石英制備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據孫教授的觀察,近些年在高純石英礦產資源的探索方面,國內先后有多個地區探尋到了高品質的高純石英礦產資源,如青海、湖北等地的脈石英,新疆、河南、江西等地的花崗偉晶巖等,都被證實具有極高的提純潛力,可以制備4N~4N5級以上的高純石英產品,也已經有大量的相關科研工作者對其雜質賦存狀態、提純潛力和小中試級提純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同時,也有部分企業積極探索國外尚未被查明的高純石英礦產資源,并聯合科研院所進行提純潛力和提純工藝的研究,以求解決高純石英原料被“卡脖子”的問題。
同時,在原料提純工藝方面,近年間大量的國內科研工作者都有在更加深入的研究石英的提純原理與工藝,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提純工藝和研究方法,而是結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將包括礦物加工工程、礦物材料、礦物晶體化學、冶金學、晶體學、物理化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并加以利用,都有開發出能替代甚至是優于傳統工藝的新流程,比如利用石英的晶體排異促使其晶格雜質定向遷移,利用石英晶體缺陷促進石英偏析并進行剝蝕等新型高純石英生產加工工藝。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產業界、學術界能夠形成協同創新能力,實現從“樣品到商品”的創新鏈全過程貫通,困擾國內高純石英行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都將在全產業鏈通力協作下被我們徹底克服甚至是超越國外。
參考來源:工信部、中國粉體網。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平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