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朱慶山,1969年5月生,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4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4年),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2016年),現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兼任中國顆粒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四川釩鈦產業技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等職。擔任Particuology,JournalofCrystallizationPhysicsandChemisty及InternationalReviewofChemicalEngineering編委,《過程工程學報》和《中國粉體技術》副主編,《鋼鐵釩鈦》編委。2008年獲中國顆粒學會第五屆青年顆粒學獎,2012年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中國科學院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年獲中國顆粒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9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1年7月畢業于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1994年3月在中科院過程所獲碩士學位,1997年7月在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1998年2月-2000年2月在日本九州工業技術研究所工作(日本政府資助STAfellow),2000年3月-2002年3月在荷蘭埃因霍溫技術大學做博士后。
研究興趣
主要從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流化床反應器放大規律、流態化過程強化、納微粉體結構調控與規模化制備、全陶瓷牙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60多篇,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10多項,其中60多項已授權,申請國際專利70多項。
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了千噸級多釩酸銨流化床還原、10萬噸難選鐵礦流態化磁化焙燒和20萬噸軟錳礦流態化還原產業化示范項目3項,完成萬噸級攀枝花鈦精礦流態化氧化-流態化還原焙燒和千噸級釩鈦磁鐵礦直接還原-熔分中試項目2項。
在納米粉體材料制備技術的研究上,中科院過程所研究員朱慶山及其團隊基于流態化技術,他們通過四氯化硅氨解法成功制備出含二亞氨基硅前驅體。這一成果意義非凡,不僅可以通過改變水解介質組成對空腔尺寸進行精準調控,還實現了氧化錫和二氧化鈦空心微球粉體的合成。更為突出的是,團隊利用新開發的前驅體水解法,實現了二氧化硅SiO2多殼層空心微球粉體的批量化合成;提出的氯化銨沉積—熱分解策略,使得二氧化硅多殼層空心微球粉體的孔徑能夠在7nm至2nm-50nm的區間內靈活調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Adv. Mater》,引發了國際粉體材料領域的廣泛關注,為高性能納米粉體材料的批量化生產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
在能源與環境領域,中科院過程所研究員朱慶山和他的團隊針對日益嚴峻的水體硝酸鹽污染問題以及傳統合成氨工藝的高能耗、高污染現狀,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陸俊合作,提出了“鐵-銅(Fe/Cu)雙原子催化硝酸鹽法”還原制氨。實驗數據顯示,該催化劑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性能,可實現高達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這種雙中心和雜原子結合的創新策略,為催化劑的后續研發開拓了新思路,極大地推動了硝酸鹽還原和氨合成的電催化技術發展,相關工作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
在儲能材料研究方面,團隊聚焦鋰硫電池這一具有超高理論比容量(1675mAhg-1)和能量密度(2600Whkg-1),被視作下一代儲能體系有力競爭者的電池類型。針對鋰硫電池中間產物多硫離子溶解擴散導致容量快速衰減這一關鍵制約因素,團隊從理論層面深入剖析了六方相砷化鎳(NiAs)型到正交相磷化錳(MnP)型結構轉變所引發的電子結構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硫正極催化劑活性的影響規律。基于此,通過巧妙調整配位結構,進一步優化了金屬d軌道與多硫離子的成鍵作用,實現了對鋰硫催化劑的精確設計。面向實用化的高負載鋰硫電池,團隊還將高效的硫正極催化劑和單質硫電紡封裝在多孔碳納米纖維內部,形成鏈狀結構的納米反應器,有效限域多硫離子的轉化反應并進行高效催化,使電池展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Nano》。
參考來源: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九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