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全固態電池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夠填補液態電池體系的性能短板,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革命性技術,也成為了全球范圍內爭先攻克的技術戰略高地。然而,全固態電池技術的開發,亟需開展關鍵材料批量制備技術,全固態電池制造技術以及應用評估的全鏈式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鹵化物電解質
目前,固態電解質的主要挑戰是離子電導率低、成本高、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鹵化物固態電解質作為一種新型固態電解質,具有良好的離子電導率和較低的成本,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固態電解質材料之一。
相較于硫化物、氧化物及聚合物固態電解質,鹵化物的獨特優勢在于:
1)質地柔軟,在一定壓力下可以實現與電極材料良好的界面接觸;
2)電化學窗口寬,能夠匹配Li2MnO4等高壓正極材料;
3)可通過機械混合球磨、高溫燒結及液相法等多種方式合成,能夠滿足商業化制備的需求。
目前常見鹵化物電解質有三類:Lia-M-Cl6、Lia-M-Cl4及Lia-M-Cl8類鹵化物,前兩類的離子電導率可達到10-3S/cm。但鹵化物電解質在不同溫度下易發生相轉變從而影響電導率,并且在空氣中易水解,因此合成成本高昂。此外,過渡金屬與鋰金屬反應導致鋰負極兼容性差等問題,阻礙了鹵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進一步發展。
干法電極工藝適配固態電池
在現有鋰電池制造中,極片環節主要是采用濕法工藝,就是將活性物、導電劑、粘接劑按比例混合在溶劑中,并通過狹縫涂布模頭按要求涂覆在集流體表面并輥壓。但要用到NMP(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該溶劑有毒,對環境不友好,需要對其進行回收,消耗大量的能量。
區別于濕法工藝,干法電極工藝可以在不使用溶劑的情況下,通過干法混合粘合劑、活性材料和導電劑,然后將其壓制在集流體上形成電極,在成本效率、性能提升、結構穩定性和生產適應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
固態電池由于使用固態電解質,與傳統液態電池在電極-電解質界面和制造工藝上存在顯著差異。干法工藝適配固態電池具有以下優勢:
1)干法電極工藝可以通過高壓壓實,使電極材料與固態電解質之間形成緊密接觸,降低界面阻抗,提高離子傳輸效率。
2)干法電極能夠實現更高的活性物質載量和更厚的電極設計,從而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
3)由于沒有使用有機溶劑,電極減少了與固態電解質發生副反應的風險,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同時,干法工藝的高壓壓實步驟與固態電池的制造工藝(如固態電解質的壓制成型)高度契合。
4)干法電極工藝簡化生產流程,降低設備投資和能耗,同時減少溶劑使用帶來的環保問題,符合固態電池大規模產業化的需求。
固態電池的幾個技術路線中,干法工藝和硫化物固態電池的適配性更好。硫化物電解質對有機溶劑較敏感,同時金屬鋰容易與溶劑反應導致膨脹嚴重,干法電極中由PTFE原纖維化構成的二維網絡結構,可以抑制活性物質顆粒的體積膨脹,防止其從集流體表面脫落。
針對固態電池相關的技術、材料、市場及產業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粉體網將于2025年3月18-19日在安徽·蚌埠舉辦2025全固態電池技術交流大會暨第一屆干法電極技術研討會。為致力于固態電池技術開發的企業,科研院校,以及新能源汽車、儲能、消費電子等終端企業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助推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屆時,來自有研(廣東)新材料技術研究院的趙昌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將作題為《干法電極&鹵化物電解質賦能高比能全固態電池》的報告。
報告將對比全固態電池不同技術路線的優缺點,介紹鹵化物電解質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有研廣東院在鹵化物電解質開發、干法電極工藝開發、全固態軟包電池共性技術開發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專家介紹:
趙昌泰,有研(廣東)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2017年博士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導師邱介山教授、于暢教授,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習工作5年,合作導師孫學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全固態電池材料開發、界面設計及軟包電池工藝開發等。申報人主持工信部全固態電池子課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聯合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汽集團橫向課題、廣汽集團橫向課題、中國航天集團橫向課題等項目。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90余篇,被引用7500余次,H因子47。申請發明專利30余件,撰寫英文著作1章。受邀擔任科創中國新能源產業技術經理人、省重點研發計劃指南編制專家、評審專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Rare Metals》、《e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青年編委。
參考來源:
萬峰等《鹵化物固態電解質研究進展與展望》、粉體網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