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北京理工大學取得一項名為“一種全口徑貼片式磁流變光學拋光設備”的專利,可高效拋光光學玻璃,減少生產成本與周期。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近年來,光學玻璃的應用從單純光學轉向光電子學和光子學,從擴展產業規模轉向研制高性能、高質量產品,并且今后將更多地用于汽車自動駕駛、光學信息科學、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AR、MR)等領域。極端制造已經在國際和國內高技術領域的占比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精密和超精密加工這樣的高水平、高質量、高要求的加工技術領域。
磁流變拋光是一種柔性超光滑加工方法,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超光滑加工技術,其實現精密加工依賴于剪切性能的穩定性。最早把磁流變拋光效應應用于拋光的是前蘇聯傳熱傳質研究所的KORDONSKI、PROKHOROV,他們于上世紀90年代初將電磁學流體動力學和分析化學相結合而提出的一種新型光學零件加工方法,即磁流變拋光技術(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 MRF)。
北京理工大學本次發明是一種全口徑貼片式磁流變光學拋光設備,包含柔性拋光模塊和智能控制模塊。柔性拋光模塊由極薄可形變柔性膜、磁流變拋光液及出入口組成,柔性膜內嵌微型電路,響應磁場變化,保護電磁設備。磁流變拋光液通過磁場調節流變性質,實現對光學玻璃表面的材料去除,出入口用于液體噴出和回收。智能控制模塊配有橫縱電磁設備,產生可調節的磁場,精確控制拋光液驅動力,確保拋光精度和效率,同時通過數據處理和控制算法實現自動化加工。該設備可高效拋光光學玻璃,減少生產成本與周期,提升復雜形狀表面的適應性,增強自動化水平,簡化管理,確保設備穩定性,推動光學玻璃制造的智能化與高效化發展。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40年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1949年,學校遷入北京;1952年,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來源:北理官網
參考來源:
[1] 王衍行等,高折射率光學玻璃的研究進展
[2] 楊航等,磁流變拋光流場對光學元件凹面的壓力形成機制研究
[3] 國家知識產權局、北理官網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林)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