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NUSTMISIS)與庫爾納科夫普通與無機化學研究所聯合團隊在《俄羅斯無機化學雜志》發布一項突破性研究,宣布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款高性能六角鋇鐵氧體陶瓷磁體,或將徹底改寫永磁材料產業對稀土元素的依賴格局。
01.永磁材料有這三種
磁性材料的應用在我國已經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東周時期我國的科學家就發現了具有吸鐵特性的“石頭”并于《呂氏春秋》上記載下了“慈石招鐵”,之后由磁石制得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便是永磁體最早的應用。
永磁材料在外加磁場后可長時間保持穩定磁性,兼具高剩磁、高矯頑力、高磁能積及高穩定性的特點。直到上個世紀末,永磁材料才開始快速發展并逐步發展為金屬合金類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鐵氧體永磁材料幾種類型。
金屬合金類永磁材料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逐步問世,其中以具備最大磁能積達到40kJ/m3的鋁鎳鈷系合金磁鋼發展應用最為廣泛,并居于永磁材料統治地位達到半個世紀之久。但是其存在不易均勻充磁以及退磁的缺點,且其機械性能過于堅硬,不易加工成型,故而大多數情況下僅能采用鑄造工藝成型,使得生產工序復雜且低效。
稀土永磁材料是指以稀土金屬Sm、Nd、Pr等和過渡族金屬Co、Fe等,采用合金熔煉的工藝制備的高性能永磁材料。其中釹鐵硼(NdFeB)永磁材料由于其具備最高性能的磁能積,亦被稱為“永磁王”。但由于稀土永磁材料需要鈷元素且制備工藝條件奇刻,需要全程的氮氣保護,因而其性價比不高,目前主要應用于高端市場。
鐵氧體永磁材料主要供應分布
鐵氧體永磁材料,又稱磁性陶瓷,是先進陶瓷中的一類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它是將鐵的氧化物與其他某些金屬氧化物用制造陶瓷的工藝方法制成的具有亞鐵磁性的金屬磁性材料。其原料來源豐富,生產條件簡單、過程可控且產品的抗侵蝕性強。此外,鐵氧體永磁材料僅在離子取代過程中摻入少量的Co、Ni以及稀土元素,故成本相較于前者大大降低。正因如此,鐵氧體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永磁材料,在生產和應用上已經占據主體地位。
02.“去稀土化”已引起發達國家重視
目前,在高端市場,稀土永磁材料仍不可替代,但也面臨很大的難題。例如,釹鐵硼磁體雖具備1.5T超高磁能積,但其稀土元素占比達30%,而稀土又長期存在資源供需失衡嚴重的問題。此外,隨著溫度升高,稀土永磁材料劣化特性增大,對于要求在200℃以上的溫度區域穩定運轉的新一代汽車和風能產業來說,存在諸多限制。為了彌補這些不足,確保良好的高溫特性以及產業價格競爭力,迫切需要不用或減少稀土元素使用,同時開發替代性的新型永磁材料。
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開發新型磁性材料的必要性,因而正在從國家層面開展一些超大型項目。
近年來,以日本為中心的國家積極開展稀土類磁性材料替代材料的研究,在日本國內,從2007年開始,作為日本經濟通產省“稀有金屬替代材料開發項目”的一部分,首先開始了“稀土類磁性材料中減少稀土使用量”的技術開發。通過這些技術,已經成功實現稀土使用量減少約50%,部分技術已經實現商業化。2012年開始啟動“新元素戰略項目”,除了稀土減量技術,對于新型永磁鐵開發,嘗試從“理論-材料-評價”的融合研究概念中尋找答案。將這些課題按照開展階段進行分類,大致包括:①減少最稀缺的重稀土元素(Dy)的階段;②減少總稀土含量的階段;③最終開發新型磁性材料以取代稀土磁鐵的階段。
美國從2011年開始推行名為“材料基因組計劃”的新戰略材料開發項目,重點是替代稀土的新合金材料的開發課題。此外,從2009年起,美國特拉華大學的GeorgeC.Hadjipaanysis教授團隊開始著手稀土替代型磁性材料的開發。
在歐盟地區,已經啟動了名為“ROMEO”的課題,這是歐洲七大框架計劃之一,旨在開發更為先進的永磁鐵,不使用或減少使用關鍵原材料。在2008年首次舉辦了原材料倡議,重點探討混動/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高性能磁鐵中稀土元素Nd的減量/替代方案。
此外,韓國對異于傳統稀土磁性材料的新型磁性材料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03.俄羅斯新成果,或將推動每年$150億的價值轉移
納米重構+液相燒結雙突破
此番俄羅斯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了全球首款高性能六角鋇鐵氧體陶瓷磁體系通過兩項核心技術實現破局。
首先是納米晶片工程:研究人員精確調控鋇鐵氧體晶體生長方向,制備出直徑50nm、厚度5nm的六邊形納米片,矯頑力提升至5.6kOe,較商用產品提升40%;
其次是低溫致密化工藝:研究人員創新引入氧化鉍/氧化硼低溫熔劑,在900℃實現陶瓷體燒結,晶粒生長抑制率超75%,最終磁體矯頑力穩定在5.3kOe。
項目負責人安德烈·季莫費耶夫副教授介紹說,“我們的磁體在-60℃至200℃溫域內磁通衰減率小于3%,這使其在汽車電機等極端環境應用中具備顯著優勢!
成本直降近80%的綠色替代方案
該新型陶瓷磁體的商業化將帶來三重變革:
(1)成本方面,原料成本僅為釹磁體的1/5,磁體綜合生產成本降低78%;
(2)性能方面,耐腐蝕性達ASTMB117標準2000小時鹽霧測試要求,壽命延長3倍;
(3)供應鏈方面,完全規避稀土元素,緩解地緣政治導致的供應風險。
目前該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計劃2026年在圣彼得堡建立首條示范產線。據測算,單條產線年產500噸磁體可滿足30萬臺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需求。
該項目作為俄羅斯"Priority 2030"國家戰略重點支持的"未來材料"計劃核心成果,已獲得12項國際專利。參與企業評估顯示,全面替代稀土磁體后,全球永磁材料市場將迎來每年$150億的價值轉移。
劍橋大學材料系教授艾米麗·卡特評論稱:"這項突破標志著陶瓷磁體正式進入高性能應用領域,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了關鍵材料解決方案。"隨著德國博世、日本電產等跨國巨頭啟動技術評估,一場席卷全球的磁體材料革命已拉開帷幕。
參考來源:
[1]陳羽峰等.永磁鐵氧體材料發展現狀與研究進展
[2]高尚.非稀土取代制備高性能鍶永磁鐵氧體材料
[3]羅曄.永磁材料的研究動向和未來研究方向
[4]胡勝龍等.我國永磁材料行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5]粉體網,磁材寶等
(中國粉體網/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